丹斯

海外剧英国2020

主演:大卫·田纳特,丹尼尔·梅斯,杰森·沃特金斯,罗恩·库克,巴里·沃德,费伊·麦基弗,本·贝利·史密斯,布罗娜·沃,杰伊·辛普森,艾利克斯·巴哈特,乔尔·莫里斯,安迪·贾耶,查内尔·克雷斯韦尔,乔纳森·考尔,奥斯卡·伽蓝德,卡尔·马卡宁奇,罗斯·安德森,劳拉·埃尔芬斯通,劳利·基纳斯顿,西拉斯·卡森,杰米·帕克,皮普·托伦斯,托尼·威,斯图尔特·麦克奎里,杰拉德·霍兰,安德鲁·伍德尔,贝丝·戈达德

导演:刘易斯·阿诺德

播放地址

 剧照

丹斯 剧照 NO.1丹斯 剧照 NO.2丹斯 剧照 NO.3丹斯 剧照 NO.4丹斯 剧照 NO.5丹斯 剧照 NO.6丹斯 剧照 NO.13丹斯 剧照 NO.14丹斯 剧照 NO.15丹斯 剧照 NO.16丹斯 剧照 NO.17丹斯 剧照 NO.18丹斯 剧照 NO.19丹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3 16:14

详细剧情

大卫·田纳特主演的ITV三集新剧《丹斯》发布首张定妆照!田纳特将饰演臭名昭著的苏格兰连环杀手丹尼斯·尼尔森。剧集卡司还包括杰森·沃特金斯(《王冠》)、丹尼尔·梅斯(《好兆头》)等。该剧根据布莱恩·马斯特斯撰写的书籍《为同伴杀戮》(Killing For Company)改编,讲述尼尔森在1978年-1983年期间曾杀害15名年轻男子。Luke Neal(第一、二集)与凯利·琼斯(第三集)操刀剧本,Polly Hill担任制作。

 长篇影评

 1 ) 开播直冲9.0,超600万人观看破纪录,年度最佳英剧稳了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公号ID:ttyingtan

作者:大表妹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有一部英剧爆了。 开播后引发全民追剧热潮,收视人数超500万,最高同时观看人数一度高达600万。 最终集收视率超29%,打破了ITV今年的收视记录。 豆瓣评分8.7,烂番茄新鲜度89%,就连对英剧颇为严苛的IMDB都有单集8.6的分数。 口碑收视双丰收,观众直呼三集不够看,媒体直接给出年度最佳英剧+视帝预定的超高评价, 三集的篇幅就让全英都为之疯狂,这剧到底有何魔力? 今个表妹就带大家来品品这部新剧——

>>>>重现真实犯罪 本剧改编自布莱恩•马斯特斯1985年出版的作品《为伴而杀》,聚焦的是上世纪英国最让人不可思议的连环杀手和恋尸癖杀手。 坐在沙发上的这位看似文质彬彬的男子,就是本片的主人公: 丹尼斯·安德鲁·尼尔森(大卫·田纳特 饰演)。

丹尼斯·安德鲁·尼尔森(Dennis Andrew Nilsen),图截自Youtube

丹尼斯曾在1978年12月至1983年1月,于英国伦敦犯下一系列杀人事件,杀害了至少12名年轻男子。 他专找落单的男子下手,将尸体肢解、烹饪、焚烧。 而这期间,没有人报案失踪人口,没有人知道凶案的发生,没有人知道伦敦藏着这样一个变态禽兽。

作案工具

直到1983年2月被捕,公众才知道丹尼斯的存在。 人们才意识到外表和善儒雅、有着一份体面工作的丹尼斯,竟然是一名杀人狂魔。 这也难怪在他入狱后,人们发出感叹: 恶魔在身边,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丹尼斯被捕画面,图源:泰晤士报

和以往观众们熟知的犯罪类剧集不同,本剧并没用过多的笔墨描写惨无人道的凶杀案件,或是大力吹捧警方的办案。 这和热播美剧《心灵猎人》有些相似,没有血腥暴力的大场面,情节完全靠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推动。

1983年伦敦。 一位男子向警方报案,称自己在堵塞的下水道中发现了人体的残骸。 警方迅速出动,封锁消息并排查现场,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一位名叫丹斯的男子身上。 夜深归家的丹斯在看到来势汹汹的警察时,丝毫不显意外情绪。 反倒是坦荡地交代了自己就是凶手,家中的藏尸大概有十五六具。

开场不到十分钟凶手就被缉拿归案。 让警方没有想到的是,丹斯不仅坦白了杀人数量,更是将藏尸的位置统统告诉给警方。 卧室的茶叶箱和浴室的上锁抽屉里可以发现两三具骸骨,伦敦的另一套公寓中藏有十二三具残骸。 一桩下水道抛尸案变成连环杀人藏尸案,凶手逍遥法外五年之久,当地的警察竟然一无所知。 这是何其可笑又荒唐。

更让警方难以置信的,是丹斯所展现出的冷静。 他有头有尾的叙述自己的作案过程,并不慌张也不惊恐,仿佛杀人于他而言就是家常便饭。 丹斯会在街边酒吧挑选作案目标,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往往是他的盘中猎物。 用花言巧语骗取他人的信任,邀请对方回家喝酒吃饭,然后在不经意间勒杀他们。 随后将尸体肢解及焚烧,存放在家中。 他还告诉警方,分尸不是一种癖好,而是因为家里地方太小,没地方摆放尸体。

逻辑清晰有条理,说话不矛盾也符合逻辑,难以想象眼前的这位是一个身背15条人命的冷血杀手。 警方也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谜团之中: 丹斯真的杀了这么多人吗?他是不是在说谎故意夸大自己的行为? 他究竟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犯下如此滔天大罪?为什么五年内都没有人察觉到他的犯案? 为什么一个心思如此缜密的凶手会突然露出马脚?为什么他又如此坦荡交代作案细节? 这一连串的拷问也难住了警方,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丹斯展开拉锯战。

丹斯站在了上帝视角,旁观着警方落入自己设下的谜团中。 反客为主的丹斯更是提出要求,要和一名作家见面,并邀请他为自己撰写自传。 他着迷于对自我形象的建立和曝光,希望能够有更多人看到他凶杀案背后的故事。 与其把机会让给警方添油加醋抹黑自己,倒不如先下手为强占据主动权,自己把故事讲出来。

另一方面,警方也在竭力调查伦敦本地的失踪人口案件。 但因为涉案人数过多,时间久远如大海捞针,警方的破案效率极低。 再加上丹斯不断隐瞒受害人的姓名,无迹可追真实身份,警方也是束手无策。 一日不确定受害人的身份,一日无法定下丹斯的罪名究竟是谋杀还是误杀。 只有以被害人的名义指控丹斯,他才能得到应有的审判,应得的刑罚。

整部剧不带一丝的血腥暴力,没有丹斯杀人的场景,也没有丹斯分尸的画面。 却让看过的观众感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仿佛杀人犯就在面前,像剥洋葱般将自己的犯罪行为公开。 这就不得不提丹斯的饰演者大卫·田纳特那出神入化般的表演。

>>>>神演技掌控全场 大家对大卫·田纳特并不陌生。 爆红剧集《好兆头》中的恶魔克鲁利、经典英剧《神秘博士》中的第十任博士、《小镇疑云》中的哈迪探长,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这次在《丹斯》中挑战出演变态杀人狂魔,田纳特更是给出了视帝级别的高水准表演。 超高人气加国民度,配上一如既往稳定的表演质量,难怪有观众说,田纳特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杀人狂魔分为两种,一种是病态到极致,一种是冷静到极致,而丹斯属于后者。 “冷静”并不指在警方的拷问面前沉默寡言,而是游刃有余对待警方抛来的任何问题。 作为高智商犯罪者,他享受着犯罪的快感和戏弄警方的骄傲感,引诱警方步入自己设下的谜团之中。 田纳特是如何诠释的呢? 第一次和警方的对谈,当丹斯听到警方发现人体残骸时,他先是吸了一口气,随即用吸烟来掩饰内心的慌张。 但是他脸上却未起一丝的波澜,金丝眼镜下是让人琢磨不透的眼神。

在警方的反复逼问下,他始终保持着冷静的状态,没有怒气也没有偏执。 当观众以为他是一个冷血动物时,他却又展现出了不同一面。 他希望作家能为自己写一部自传,希望世人能从他的自述中了解他,而不是通过八卦新闻。 当丹斯听到作家弄错自己作案人数时,他立马露出了凶狠的一面,警告作家不要轻信小报消息。

但同时他也展现出了一丝的患得患失和恐惧感。 他有求于作家,却也厌恶于作家对他那不理不睬的态度。 当他听到作家愿意为他写传记时,神色轻松了不少, 田纳特精准演出了丹斯心中的矛盾感: 他渴望被人关注,却也害怕于无人愿意关注他。

田纳特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对白等处理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丹斯内心的扭曲和邪恶。 他的自述如同打破了第四道墙,切实和观众来了一次对话。 观看全剧最深刻的感受就像是丹斯坐在你面前,和你讲述他作案的癫狂和对死亡的痴迷。 不起一丝波澜的脸上带着的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凶狠。 田纳特更是减肥瘦身让自己更贴近原型。 看完全剧,只想为大提提敬业的表演疯狂点赞。

杀人狂魔丹尼斯(左/上)和大提提饰演的丹斯(右/下)

>>>>深刻立意直戳社会痛点

若将《丹斯》视作一部犯罪题材作品,有些肤浅了。 剧集围绕案件而展开,探索杀人狂魔的心理世界,但编剧想拓展讨论的话题却要深刻的多。 我们来看看丹斯这个角色。 他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缺爱的病态,所杀害的多是社会边缘人。 而方式则是通过给予温暖和爱意,来骗取他人的信任,满足自己的杀戮之心。

警察后来才发现几名失踪人口都与尼尔森有关

边缘人因为缺乏一定的社会关注度,或是和原生家庭断绝了来往,并没有人关注到他们的死活。 这也助长了丹斯的犯罪,导致在五年时间里都无人意识到一个连环杀人犯的存在。 更别提警方的后知后觉,若不是有人通报下水道堵塞,恐丹斯的恶行将隐瞒一辈子。

这也带出了当时英国政府懦弱无能,表面光鲜亮丽的社会,背后却是腐败不堪。 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的失业率一度达到新高,而首都伦敦的失业率更是居高不下。 失业的年轻人们如乞丐一样在大街小巷游窜着,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以暴力和偷窃谋生。 政府对此不闻不问,甚至不出台任何的政策来扶持这些失业者们,就任由他们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而他们也成了丹斯的猎物。

80年代英国人民就失业率暴增发出抗议

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则是大众和媒体对丹斯的“特殊关注”。 大众和媒体对于此类凶杀案都带着猎奇的心理,他们好奇于丹斯的作案手法,好奇于丹斯不为人知的、带有噱头的人生经历。 但他们不会关注到,究竟这类的犯罪为何会存在? 当警方公布丹斯被捕新闻后,一旁的媒体记者关注的竟然是丹斯的性取向。

媒体在乎的是案件带来的关注度和热度。 关注的是案件是否足够劲爆,足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他们不在意受害人的家属是否允许大众如此消费受害者,也不会在乎自己的报道是否会给家属带来二次伤害。 正如丹斯所言,社会对于死者的关注度要远高于生者。 这也是为何丹斯坚持要自述事件,而不是让媒体或是二流小报杜撰故事。

这是英剧的一次大胆尝试:跳脱固有的犯罪剧结构,丰富人与社会间的羁绊,拉近观众和故事的距离。 尽管只有三集,但《丹斯》呈现的完成度可谓是今年英剧中的佼佼者。 大卫·田纳特那出神入化的演技,更是盘活了整部剧,给角色注入了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群像,如今的英国又正在上演着。

受到疫情影响,英国财政部门悲观预计,失业率将在2021年头3个月达到顶峰,全英失业人口达400万。 这些失业者们即将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失去关注,最终变成“无人知晓”。 而那些道貌岸然的新闻人们,又何尝不是在吃着人血馒头,剥削着这些社会边缘人们呢? 利用他们博取关注,利用他们创造阅读价值,最后又遗忘他们,寻找新的剥削对象。

BBC新闻报道

从前发生过的,当下又正在发生着。 丹斯是一个杀人狂魔,但他的存在也血淋淋地揭示了英国政府的无能和腐败。 难道只有在悲剧发生后才能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吗? 或许当下的英国人真的需要一部《丹斯》来提醒他们,从前的悲剧不应再上演。 有时候些许的关注或许能帮助那些边缘人们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而大众舆论的狂欢、窥探和过分关注,也应当适可而止,不要越界。 毕竟这个世界应多一分温暖和包容,而不是冷漠和排斥。

文/大表妹

 2 ) 英剧大作《丹斯》,播出后就破收视纪录,观众评:怎么只有3集?

英剧最近真的频出佳作!

有豆瓣8.7的运动喜剧《足球教练》,被剧迷盛赞:“一集比一集好看”

有豆瓣9.3的真治愈系神作《万物生灵》,从画面到故事都没得挑,一集入坑!

还有就是下面要说的这部ITV新出的罪案剧,一季播完评分飙到9.0(目前稳定在8.8),看完之后还有一种“怎么只有三集?”的意犹未尽。

《丹斯》

《丹斯》是一部大作。

说它是大作,不是说它投资有多高,而是它的来头真不小。

《丹斯》的导演是执导过《小镇疑云》和《真实的人类》的导演刘易斯•阿诺德,都是豆瓣8.5+的水平。

主演大卫·田纳特,老牌演员了,最广为人知的角色有《神秘博士》中的第十任博士,《小镇疑云》中的探长,《杰西卡·琼斯》中的大反派,以及《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小巴蒂·克劳奇。

这还是大卫·田纳特今年的第五部剧,不愧是你,大提提,绝了!

演员阵容还有来自《王冠》的杰森•沃特金斯,《重任在肩》和《好兆头》的丹尼尔•梅斯,都是绝对的实力派。

全剧共3集,于9月14日在英国开播。首播就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9月16日播出的最终集收视率超29%,破了ITV今年的收视记录,收视人数超五百万,最高同时有近6百万人观看。

《丹斯》是一部真实罪案新剧,改编自布莱恩•马斯特斯1985年出版的作品《为伴而杀》(Killing For Company)。

讲述的是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丹尼斯•尼尔逊的故事,这位疯狂的苏格兰连环杀手在1978至1983年谋杀了至少多名男性(至少15名),最后被判终身监禁并于2018年5月在监狱中去世。

剧集一开始,就是典型的罪案剧套路。

一栋英式小楼因为下水道问题找人疏通,结果工作人员从下水道里发现了一堆类似人类骸骨的残骸。

经过排查,得出结论,残骸来源是阁楼的住户。

总督察彼得探长所在的小组负责调查这起案件,他和他的搭档等到阁楼主人回来,这位阁楼的主人就是剧集的男主人公丹尼斯·尼尔森。

丹尼斯是镇上的公务员,戴着一副金丝框眼镜,看起来斯文有礼貌,随口还能来上两句“英式幽默”。

三人刚进入到丹尼斯的阁楼,扑面而来的就是浓重的尸臭味,房间里显然还有尸体。

彼得本想诈丹尼斯一下,可没想到发生了以下对话。

“尸体剩余的部分在哪?”

“在橱柜里。”

没有一点隐瞒,甚至都没有一点慌张,丹尼斯就这么简单地把杀人案认下了。

之后在回警局的车上,丹尼斯还坦白,他一共杀了15-16人,并不只是阁楼橱柜里和下水道里的那些。

杀人案变成了连环杀人案,这是大案,警局立刻展开询问,意外的是丹尼斯也非常配合。警方才问了一句,他就把尸块存放的地方都说了。

除了橱柜里,还有在卧室的茶叶柜里,浴室的抽屉里,甚至能够准确到有几具尸体。同时,他还爆出了他以前的住处有大约12-13具残骸,而这些人都是4年前开始就杀的。

在描述作案过程的时候,他甚至几次打断了被委派来给他做辩护的律师,还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指责律师没有“正义感”。

这些话出自一个残忍的连环杀人犯之口,还真是讽刺。

死于丹尼斯手下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吸毒无家可归,或者因为是异乡人无处可去的年轻人。

丹尼斯在同-性恋酒吧,或者在街上搜寻目标,然后利用“善意”将被害人带回家,趁他们熟睡之际用领带、电线,或者用手将其扼死。

为了不让尸体有味道,他用了很多方法处理,烹煮、火烧、掩埋,或者放下水道冲走。

在这间审讯室里,丹尼斯描述的受害人多达15个。

不过看起来这么配合警方工作的丹尼斯也有隐瞒,他隐藏了两个最重要的信息。

一个是他之前的警察工作经历,还有一个就是这些受害者的名字。

因为尸体经过处理,很多都已经无法辨别身份,而失踪人口太多,一个个查无异于大海捞针。

更重要的是,一旦受害者的身份没有得到确认,就无法以被害人的名义在法庭上指控丹尼斯的杀人事实,丹尼斯实际的判罚就会远低于他应该受的。

于是彼得所在的小组开始了寻找受害人身份的漫漫长路。

但这条路走起了可并不轻松,丹尼斯因其前警察的身份,再加上他极度聪明,说出来的话看似真诚,实则真假参半。

而且丹尼斯对于曝光度非常的着迷,从一开始他就非常关注自己的新闻,会时刻跟踪自己的新闻报道。还写信给一位传记作家,邀请作家来为他写个人传记。

与此同时,彼得这边的调查也受到了阻碍。

先是因为其中一个可能受害人的身份特殊,上头不希望把这个人也拉到案件中来。

接着因为进展缓慢,上头要求就以目前的受害人数结案,理由听起来也很“在理”。小组加班加点花费太高,而且在高层看来,就算只有6个受害人,也一样能让他在监狱里待到死。

对于这些上层官员来说,剩下的9个人,9个家庭是否能得到慰藉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抓到了丹尼斯。

于是就有了明明已经找到证据证明是受害者,却因为已经结案且提报法院让这个受害人永远得不到正义,真令人唏嘘。

整部剧看下来,《丹斯》其实说不上是正统的罪案剧,全剧没有一个血腥刺激的画面,丹尼斯杀人的经过也没有展现,甚至连尸体的画面都巧妙的全部避开了。

3集下来,除了第一集里有很多丹尼斯自己的个人叙述,剧集更侧重于对整个案件后续的跟进。

比如彼得小组的艰难追查之路,还有布莱恩写传记的前后整个心理变化,以及对丹尼斯这个人的剖析。

而且比起用暴力血腥这些猎奇元素来吸引观众的罪案剧不同,《丹斯》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既是对丹尼斯这个穷凶极恶的罪犯的一次审判,也是对上世纪80年代伦敦的社会状况的批判。

丹尼斯最终只以杀害6人的犯罪事实接受判决,但众所周知,他实际上所作的远不止这6人,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就是80年代伦敦腐败的官僚主义。

最后想说说剧集的主创,因为剧集的重心没放在还原案件本身上,所以导演没有刻意用画面来营造悬疑氛围。

相反,剧集从头到尾都是冷色调为主,克制冷静,导演想要不带一点情绪去记录这整个事件过程。但是越是这种趋近于真实情况的镜头感,越是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

像是剧中给了彼得和他们小组很多定格镜头,尤其是在案件调查的后半段,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不甘和无奈,而通过这些画面,情绪很容易就被观众读到。

同样的,大提提的演技在剧中可谓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每次镜头怼到他脸上,脸上是平静到近乎没有生气的表情,眼神也是波澜不惊没有一点情绪,但是却让人看得觉得毛骨悚然背脊发凉。

尤其是他在看守所里和彼得和布莱恩的几次对话,表情神态加上和故事原型几乎一致的造型,让人感觉剧中这个人就是丹尼斯本人。

也是因为他的演绎太过逼真,以致于粉丝发出了“可能要暂时不爱大提提一段时间了”的感慨。

《丹斯》的整体观感其实很像在热播的《沉默的真相》,都是那种看完后并不觉得舒畅,反而更能体会到“长夜难明”的无奈。尽管只有3集,却因为太过真实中途一度让人压抑到看不下去。

不过好在《丹斯》的结局是光明的,就像布莱恩说的:

“这不是你的庆典,这是为了警醒大众。”

青石电影编辑部 | 老孟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3 ) 罪与罚

非影评。只是再次想到纪伯伦这篇,纯分享,诸位自行感受。

卡里·纪伯伦著,林志豪译 选自《先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城里的一位法官站上前说:请给我们讲讲罪与罚。 他回答说: 当你们的灵魂随风飘摇时,独行而大意的你极易对人对己犯错。 由于所犯过错,你们必须去敲扇承受福运之门,饱受冷落地稍等片刻。 你们的神性仿佛大海, 永远不会被亵渎。 又如天空,它仅仅容纳伸展双翼者高飞。 你们的神性甚至如同太阳, 不了解鼹鼠的来往途径,也不搜寻蛇的洞穴。 但你们的神性不是单独居住在你们身上—— 在你们身上多数是人性,还有许多非人性, 而是一个未成形的侏儒, 在迷雾中梦游,找寻着自已的清醒。 我现在想说说你们身上的人性, 因为熟识罪与罚的只有它,不是你们的神性,也不是迷雾中的侏儒。 我常常听你们谈起犯了某个错误的人,好像他不是你们中的一员,而是一个闯入了你们世界的陌生人。 然而我要说,即使是神圣正直之人,也不可能超越你们每个人心中的至善,同样,即使是邪恶软弱之人,也不可能低于你们心中的至恶。 宛如一片孤叶,未经大树的默许就不能枯黄, 那犯罪之人,未经你们全体的暗许就不能为非作歹。 你们就像一列向着人类“神性面”迈进的队伍, 你们是坦途,也是路人。 若其中一人跌倒,他是为后面的人跌倒,让他们小心避开绊脚的石头。 他也是为了前面的人跌倒,他们步伐虽然迅捷稳健,然而却没有移走绊脚石。 还有,这话或许让你们听上去心情沉重: 被害者对其被害难逃其咎, 被劫者对其被劫难逃其责。 正直者对邪恶行径也不是亳无干系的, 无辜者对暴虐之徒的罪行也不是清清白白的。 是的,犯罪者通常是被害者的替罪羔羊, 更为常见的是, 负罪者担负了无罪和免于谴责之人的重担。 你们不能区分正邪善恶, 因为它们在阳光下共存,仿佛黑线与白线混织在一起。 黑线一旦断开,织工就应检查整块布,也应看看机杼。 倘若你们谁要把一位不忠的妻子送上法庭, 请他也用天平测测她丈夫的心,用尺去量量他的灵魂。 让那欲鞭笞犯罪者的人深入那受害者的灵魂。 倘若你们谁要以正义之名,砍伐一株邪恶之树,请他瞧瞧那树的根基; 他必将发现善根与恶根、产果的根与不孕的根全部纠结在大地静谧的心中。 你们这些欲主持公正的法官, 对于那表面老实而包藏祸心的人,你们将怎样宣判呢? 对于那伤人身体而精神受伤的人,你们将怎样处罚呢? 对于那欺诈压迫他人而又受虐和受害的人,你们将怎样起诉呢? 对于那些忏悔多于过失的人,你们又怎样惩罚? 难道你们信奉的法律所要伸张的正义不是使人忏悔吗? 但是,你们无法将忏悔加诸无辜者头上,也无法将它从罪犯的心中取出。 在午夜它不请自来,发出呼唤:人们会清醒,审视自身。 而你们这些将了解公正的人,如果不在青天白日下明察秋毫,又怎会了解公正呢? 只有那时你们才会明白,那站立的与倒下的不过是同一个人,他身为侏儒的阴暗面与身为神性的阳光面融合于一身。 你们会明白:庙宇的边石并不比那地基中的石头高贵。

 4 ) 。

虽然第一集开头就交代了凶手身份,看的时候依然全程有种阴冷的恐惧感。DTT 不是第一次演反派了,可我是第一次发现他的眼神可以空洞吓人到这个程度。根本不存在因为喜欢 DTT 给 DES 加滤镜的可能性,因为他演出来的这个人实在是太让人害怕+厌恶。果然好演员就是可以完全让自己隐身的存在啊。

DES 的故事本身有很多血腥或者猎奇的元素可以挖掘,但这部剧拍得非常克制,切入的角度很 “正“。这种 “正” 让我意识到,以往看连环杀手主题的作品的时候,我有多容易潜意识里带入杀手视角,甚至 idolize 这些人的智商或者魅力(当然这也不都是那些作品的问题可能是我的问题。。而这部剧时刻不忘提醒观众谋杀故事的另一面,展示受害者和家属们的伤痛,就会让人意识到调查连环杀人案不是什么智力上的猫鼠游戏,DES 这号烂人的存在带给他人的伤痛是真实的。而且这次看剧之前先看了纪录片和幕后,知道编剧导演包括 DTT 都强调过不想以一种廉价的态度去展示这个故事,“it's not about glorifying Nilsen's own egomania. It's not about feeding into this narcissism",所以作为观众也自我提醒 "these victims are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Nilsen will ever be" 。

有趣的是,剧中 DES 被作家问到对尸体做了什么的时候,他对作家说,你知道我可是把这些活生生的人杀死了。如果你关注我对死人做了什么超过我对活人做了什么,那你的道德观大概需要重置一下。可谓一语警醒猎奇心。

另一方面,这部剧也有点社会派推理的特质。重点不在破案,而是展示塑造连环杀手的社会因素。这里的塑造并不是 “社会问题导致变态性格” 意义上的塑造。“杀手” 的出现还可以说是个人问题或者家庭因素造成的偶发事件,与社会无干。然而 “连环” 意味着 “一个人能够连续杀害他人而没有被发现/制止”,就说明必然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原因。这部剧给出的答案是贫困+恐同。相比之下我之前的固有印象竟然是连环杀手之所以能连环作案靠的是智商(再次祛魅,其实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会问题。

最后一集聚焦审判,第一反应是有点多余,明摆着杀了十几人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为他辩论?双方的争议点在于判断这个人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换句话说他的行为出于自由意志还是不能自控,“此瓦不自由”。剧中探长和作家都认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不对的,他只是不 care 而已。最终陪审团也是这么认为,所以指控成立。

从审问到审判,DES 本人似乎一直都采取相当被动的态度。警方询问你的动机是什么,他说我等着你告诉我呢。作家问他为什么选择不认罪,他说我等着陪审团来判断。这种将解释权交出的行为挺有趣,不知道心理学上如何理解。或许是一种心理防卫,你说我是什么就是什么吧,只要 “我” 不下判断,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不为自己的行动负责,是在推卸责任。又或许这只是出于他纯粹的恶意罢了,毕竟跟作家对话的时候他就显露出想要对自己的故事有百分之百的掌控权的野心。作家容易掉入的陷阱就是在根本不知道 DES 是否在说实话的情况下基于他的供述做出一堆似是而非的心理解读,被他牵着鼻子走。所以他选择 “交给读者评判”,感觉也是本剧的态度。

探长和作家从对立到和解的副线也很有意思。二人的区别在于探长更关注此案的后果,所以他对 DES 的关注到判决为止,知道他不会再被放出来之后,他在意的只是继续确认受害者身份还家属们一个解释。而作家希望更进一步去讨论他的成因,讨论他为什么这么不 care。最后探长和作家彼此理解。探长虽然痛苦,相比之下作家的工作确实更危险,毕竟面对的是 DES 这种看起来坦诚实则无时不刻不在靠语言编织/塑造/控制现实的人。他时刻警惕被牵着走的趋势,最终才成功掌握叙事的话语权。

以下一些联想:

开篇讲撒切尔夫人治下的英国的经济问题,想起之前刚看完的《王冠》第四季。相比这部剧的可怕和悲惨程度,王冠里展现的人物挣扎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虚浮了。可能这就是我对王冠系列不太感兴趣的本质原因。我实在没办法回答 “我为什么要关心这群王室成员?”这个问题,因为完全没办法共鸣。。

找定罪证据之后被告当庭意外否认罪行这剧情太让人想起《小镇疑云》。。不知道 DTT 从探长坐到被告席演起来是什么感受 XD。

Peter 探长是亚当爸爸!好兆头卡司x2。扮相其实挺像了,但是感觉完全不出戏,演员真的很棒。cross-over 一下的话,亚当爸爸见过恶魔 Crowley,但 Peter 探长打交道的 DES 才是真的邪恶。不知道对于这个 Soho 区潜伏的恶魔,Crowley 和 Aziraphale 会作何感想。

这种洞察人性弱点又喜欢操纵语言作为武器的反派,上一个见到的还是魔王子。。

 5 ) 谁是那个杀死你的温柔路人

丹斯

好的刑侦剧,对于我是最为下饭的,尤其讲述方式克制而严肃,并不为营造恐怖效果而故弄玄虚。

《丹斯》就是这么一部剧

剧情一开始就非常单刀直入,直接就讲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

公寓的下水管道被堵住,工作人员在管道中发现疑似人骨的残骸

警方很快的锁定嫌疑人:一个名叫丹尼斯尼尔森的租户,搜查他的公寓果然发现衣柜里藏匿了一些尸体。

他就是一个长相普通的不能更普通的男人。戴着眼镜穿着西装,独居,养了一条狗。

五年间,他杀了15个流浪汉,瘾君子,从社会中消失的人。设法处理了他们的尸体,从未被发现。

这些“被抛弃”的人和丹斯回家也许只是为了一顿饭,一席床铺,甚至只是一杯酒,一个聊天的人。

中间有一度,丹斯为自己的杀人行为辩护道,认为这些人只有死了才能被看到。

仿佛他们无人问津的“苟活”毫无意义。

人的一生是否有意义完全不取决于别人的评价,尤其是强迫终结别人生命的人。

而丹斯大概出于便利和尸体的完整,杀人手法是把人活生生勒死,或摁着头淹死。还给尸体洗澡,仿佛身体的主人还活着。

丹斯提起死的是个什么样的人,杀死这个人之前他们共度的时光等等的这些细节,表情仍是无比从容。

他能记得最后一个死者手腕有着很新的伤疤,却唯独不记得他们的名字。

这使得警方无法迅速给他定罪,探长不得不态度友好的向他问话,毕竟嫌疑人本人是唯一的信息来源。

根据他自己说,他原本是个警察,据他所说由于警局恐同,他离开了,后来当地的在就业中心工作。结果真相是他在停尸房对尸体自w渎,警局才辞退了他。

故事也就围绕着这个连续杀人犯的一切展开,对于警方和传记作家来说,基本上两方人都在单方面的向丹斯索取信息,被他牵着走。

这人之所以恐怖,不仅因为他无由来地杀了十几个人,用尸体陪伴自己

更是由于他说起自己杀人的那一天,神情就好似说起今天吃了什么一样普通,寻常。毫无波澜的表情不知怎么地让人无比相信他关于自己杀人的一番陈词。

除了警长这个角色,在整部剧中占到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是在想要得过且过的警局大环境中,比较尽职尽责了

从起初得知丹斯在五年内陆陆续续,在伦敦,杀了十几个人,完全不被警方发觉。他在震惊之余是愤怒的。愤怒警察接到报警电话,明明可以及时止损时的不作为。

但他自己,也在这个案子里反思自己。无论是孩子,对身边的同事,都没有什么关心,也是个冷漠的人。正如他最后站在丹斯散发着怪异味道,曾经藏匿了尸体的公寓里,对传记作家说的:“可悲的是,我已经闻不到了。”

因为查案中又因为花了太多的时间,舆论的压力太大,他不得不听从领导的安排,迅速结案。

他,也成了沉默的刽子手。

在伦敦这个大城市里,每天都有新的人出现,也总是有人再没了踪影。而这些莫名消失的无名氏中,幸运的还有亲人朋友们偶尔的挂念。而不幸的大多数,比如被丹斯带回家的那些,就仿佛蝼蚁,消失在路人匆匆的脚下。

愿这些在世时走了歪路的人们,起码在死前感受过一点点丹斯不说出目的的善良。

首发工号OKLater

 6 ) 溺水者

What makes a man a monster?

Is it intention, reaction, or behaviour?

Des持续以凄惨童年作为解释,仿佛动机、背景和行为能被直接联系;他自己相信自己的说法吗?也许是的,也许他也知道他丝毫不了解自己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泛读了一下他的传记,包括他写的诗,敏感到如玻璃尖角下的皮肤— 这是表面。假如不了解他的所作所为,我们能品出埋藏在字里行间的虚无主义吗?也许,充斥着对生命价值的恍惚,虚无主义,和对死亡的被动吟诵。似乎一切都是被动,而他不曾活着,恰似他自喻的’a drowning boy’。似乎对他来讲一切只是冗长的溺水,直至淹没。

溺水般的节奏与意象
将爱与死亡对等

以及:DTT演技太棒了!他值得一切赞美!

从某种意义上偷窥了2020年的生活

PS: 我学心理的,半醉状态下写的,不管说了啥都请别打我否则我变身汉尼拔吃掉你们谢谢大家!

 短评

好的演技是让你从头至尾都在感叹演得真好,每个动作每个细微表情都是戏。出神入化的演技是你觉得他(她)就是那个人。DTT的演技已经进化到后者了。

9分钟前
  • tcv
  • 力荐

一个只为挖掘真相的警长,一个想要探寻凶手内心的作家,对上从一开始就供认不讳的连环杀手,布局相当精准,没有一分钟划水剧情,精彩精彩!真事改编赋予了剧情难以忽视的力量,但另一方面也让部分情节丧失发挥空间,不少地方其实延展空间很大:警长一笔掠过的家庭现状,不再理解作家的同性伴侣,失去丈夫却得不到正义的女子...最后一集法庭辩护表面紧张,但对抗之后落得太轻,实际的冲突效果就有点不尴不尬(但仍然是个好剧!

12分钟前
  • 𝙰𝚒𝚛
  • 力荐

DTT绝了,绝了啊,这个表演绝对值得一座BAFTA啊。

16分钟前
  • Marekors
  • 力荐

一直觉得金丝边眼镜男有种变态感 就是这种乍一看帅气彬彬有礼却让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气息啊 剧里说像个房子外表完美内在却已经腐烂😂 博士也演的太好了吧差点没认出来

19分钟前
  • 推荐

I wish there were more insights into the mind of the killer rather than this plain overview of this whole event sprinkled with obligatory glorifying of stereotypical policemen supporting characters

23分钟前
  • Coralineee
  • 还行

同性恋简直是每个英国男演员必演角色,不过“同性恋变态杀手”……我倒真没想到他接戏这么猛。||害怕,看到第二集中Steve劝Jay说的话才意识到我自己也正被丹斯牵着鼻子走。那几声”无罪“”有罪“真是在铺垫中掷地有声。可以说各方面都很优秀——怎么说——犯罪题材传记片里的标准范文。不过一系列塑造让我想到暗流涌动的德国审讯室,这也是我喜欢的部分。

28分钟前
  • 牧三洵
  • 力荐

3/5。有点嫌弃它过于工整了。原还想打“温吞”二字,但又一想这部并不“温吞”,在立论上甚至算是清晰明确有力。《冷血》的变奏。英剧系统没有在导演层面上积极进取的劲头,但它绝对有最好的编剧传统:维护每个角色的完整周全和实体感,给他们自持的张力。时时刻刻懂得用个体去衡量、对照当下的制度。冷静中带悲悯,走在哪一步那就是这一步了,你自维护你对他物的审判和处在罐子里的精神状态,我也要维护我的审判——非常罕见地见到了这种交织。编剧保证了每一个人物的自洽。片尾放出受害者的名字,正照应了那句台词“我已经剥夺了他们的生命,不能再剥夺他们的身份。”从里到外,近乎没有野心和多余创作欲的剧本,却这么稳健笃定且照应周全,看似默然却动人。它不是广告商和展示架和广播,是践行者。ps. 要再加点社会土壤描写就好了。

29分钟前
  • 前后目的地
  • 推荐

严格意义上,这不是一部探案剧,而是透析人性和人格的上乘佳作。管中窥豹,折射社会问题、官僚做派,同时也呈现出善与恶的互相博弈和绞杀。演员的选角和演绎全都在线,尤其凶手、警督和作家这个铁三角的组合,撑起了一部2020年年度英剧。

34分钟前
  • 老珂
  • 力荐

说实话感觉全程就纪录片,本来以为讲的的Des的杀人过程,但从被捕以后旁观者的视角切入也不是不行。但3集太长也太短,除了提提其余没什么亮点,并不觉得节奏把握的很好,最后仅仅从法庭上来探讨这个人到底是高智商犯罪还是疯子感觉是一大败笔。这么好的一个人物原型感觉被浪费了,提提就没出现几次,还不如看纪录片来的爽。好吧看了一点点短评明白这剧主要反讽司法体系,Des并不是重点。也行,但就是太泛滥的题材了,放在Des身上实在容易被掩藏光芒。所以我有又开始嚎不存在的汉尼拔第四季。

39分钟前
  • 塔迪斯里的温尼
  • 推荐

社会只关注死人

42分钟前
  • 江边一只鸟
  • 推荐

丹尼斯·尼尔森兰被称为世界连环杀人恶魔。他在同性恋酒吧,或者在街上搜寻目标,然后将被害人带回家用领带、电线,或者用手将其扼死。被害人死亡后,尼尔森将尸体剥光,对着尸体手淫,有时会和尸体一起听音乐、看电视,或者一起洗澡,同榻而眠。然后尼尔森将尸体放置在地板下或者橱柜中,过一段时间他会将尸体在取出来再清洗。最后将尸体肢解,部分在后院烧掉、部分作为垃圾扔掉。尼尔森偶尔会取尸体的部分器官进行烹饪。后期,尼尔森搬到克兰里公园23号公寓后,由于没有了后院,尼尔森会将尸体肢解后通过下水道冲走,由于尸体残肢太多造成下水道堵塞,这也是其罪恶行径被发现的原因。1983年尼尔森被指控犯有六项谋杀和两项预谋杀人,被判处25年徒刑,后被追加为终身监禁,在2006年他的假释请求被驳回。2018死在狱中,终年72岁。

44分钟前
  • 无非
  • 还行

“他是怎么样的人?”“普通人”这才是最让人恐惧的啊 dtt的演技绝了

46分钟前
  • cat
  • 力荐

妈呀苏格兰口音太恐怖了!在我听起来和印度英语也没啥区别了。其实从初中看今日说法我就发现了,案件背后都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47分钟前
  • 乖宝宝高晓晨
  • 推荐

果然还是要看英剧 不管是题材 节奏表演还是社会意义 一切都甩出其他国家几条街吧 男主那种深入骨髓的冷静真的有点可怕 胖胖的警官很有正义感还是让人有一点点安心 虽然其中几度害怕被放过 还好结局可以让人再多信任法律与正义几秒钟

49分钟前
  • 村里种树
  • 力荐

2020还剩一百天,英国人依然可以。为什么英国人做什么题材大多都是至少7.5分起跳,我想也许菜头那句话是关键:早早地富裕很多年,见过足够多的好东西。所以有时候也没办法,审美也是历史遗留问题。

52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最刺痛我的是那个被杀未遂的男孩在法庭上说,“我真的很困惑,他到底是要杀了我,还是要给我温暖。”以及他走出法庭,人群中传出的那句“他就该把你杀死,你这个同性恋”。

55分钟前
  • VividCrystal
  • 推荐

“I pass the burden of my past and deeds onto your shoulders.”最好的是节奏和剪辑,尤其是利用DES的大字分割桥段,很干净。不足的地方是DTT的表演风格太强烈了,如果在文本深度上不够,很容易变成演技大赏。一开头想说点社会现状,但三集又没能讲清,卡在了表现人物和表达立意之间,高不成低不就。

60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推荐

我杀的是冷漠的阶级与程序

1小时前
  • 芝士——————拉丝
  • 力荐

实在是看过太多同类型的了

1小时前
  • 是假发不是桂
  • 还行

始终没有交代清楚他暴露自己的动机

1小时前
  • Kars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