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龙吟

大陆剧大陆2017

主演:吴秀波,刘涛,李晨,张钧甯,唐艺昕,王洛勇,刘欢,王东,肖顺尧,檀健次,来喜,陆思宇,章贺,杜奕衡,褚栓忠,张天阳,刘凌志,刘岳,赵寰宇,闫汶渲,程诚,陆妍淇,丁海峰,卢星宇

导演:张永新

播放地址

 剧照

虎啸龙吟 剧照 NO.1虎啸龙吟 剧照 NO.2虎啸龙吟 剧照 NO.3虎啸龙吟 剧照 NO.4虎啸龙吟 剧照 NO.5虎啸龙吟 剧照 NO.6虎啸龙吟 剧照 NO.13虎啸龙吟 剧照 NO.14虎啸龙吟 剧照 NO.15虎啸龙吟 剧照 NO.16虎啸龙吟 剧照 NO.17虎啸龙吟 剧照 NO.18虎啸龙吟 剧照 NO.19虎啸龙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12:59

详细剧情

  空有雄心壮志的魏文帝曹丕(李晨 饰),以四十岁的年纪遽然离世。其子曹叡(刘欢 饰)即位,却因母亲甄宓的缘故而对父皇以及郭太后(唐艺昕 饰)心存怨恨。朝廷之上,作为托孤重臣的曹真、曹休极力排挤奉诏回都的司马懿(吴秀波 饰),意图壮大宗族的势力。魏国之外,孙权阳奉阴违,虎视 江东。蜀汉则在丞相诸葛亮(王洛勇 饰)的主持下有条不紊推进着北伐大业。在这一过程中,惯于隐忍的司马懿蓄势发力,逐渐在庙堂之争中占据主动,两个儿子司马师(肖顺尧 饰)和司马昭(檀健次 饰)更成为他完全信赖的左膀右臂。他耗走了魏明帝,耗走了诸葛亮,渴望从别人手中的刀变成执刀之人,却似乎始终没能逃脱命运的追赶。  白发苍苍的古稀之年,司马懿是否意识到自己早离当年的初衷相去甚远……

 长篇影评

 1 ) 司马氏家族的代魏之路

魏晋嬗代,出自河内温县的司马氏家族代替了沛国谯县的曹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关于这次王朝更迭的性质,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是儒家豪族最终战胜了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而田余庆先生指出曹魏政权的世家大族化在曹操晚年便已开始,卫广来先生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从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后,所征辟的人物构成了曹魏政权中文臣群体的主干。

所以说至少在曹操后期以及魏文帝、明帝时,曹魏政权的统治策略已经逐渐开始从法术主义向儒家政治的过渡,并非像陈寅恪先生认为的“魏为东汉内廷阉宦阶级之代表,晋为外廷士大夫之代表,则魏、晋之兴亡递嬗乃东汉晚年两统治阶级之竞争胜败问题。”

那么司马氏家族是如何逐渐取代曹魏而夺取政权的呢?本文主要观点、内容皆依据仇鹿鸣老师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一书,来介绍司马氏家族的代魏之路。

(一)司马氏的先世

司马卬—(?)—司马钧—司马量—司马儁—司马防—司马懿(其哥司马朗、其弟司马孚)—司马昭(其哥司马师)—司马炎(其弟司马攸)

司马氏先世的记载主要保存在《晋书》卷一《宣帝纪》及《三国志》卷一五《司马朗传》裴注引司马彪《序传》,《晋书》中称其先祖是赵将司马卬,但由于其间世系无考,可能存在攀附先世的嫌疑,不足为信。司马氏先世中较为可信的人物是司马懿的高祖司马钧,事迹散见于《后汉书》,其在永初元年(107)以从事中郎的身份,随车骑将军邓骘出击西羌,在115年又以左冯翊行征西将军的身份,都督诸军攻打先零羌;而其曾祖父司马量任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任颍川太守;而到了司马钧之孙司马儁时,其家族已开始受到了儒家传统的熏染,司马儁、司马防父子的兴趣主要在史学,汉代学术构成中史学还从属于经学,随着东汉中后期学术风向新变化的影响,史学开始从经学中获得独立,由于治史的学者大量出现,经史开始并称。司马氏家族在“由武入文”的过程中,也沾染了这一新风尚,使其家族在文化上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经学世家的特征。(如崔琰)。

(二)司马氏在河内郡的乡里网络

乡里社会是大族生活的场域,家族势力的最初生长无不与乡里社会具有密切的关系。大族在乡里也就是“地望”,他们对地方事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其家族成员是否在朝为官,都能对地方事务产生某种潜在或明显的影响,并不断通过婚宦网络、师友网络、门生故吏网络等等,来增加自己的势力。司马氏家族所在的河内温县(即现在的河南焦作温县)也是利用这样的网络,从而增加自己的势力。

东汉末年的清议评论风气盛行(如月旦评),而河内郡最具有影响力的评论家是杨俊,他对于品评、提携同郡士人不遗余力,司马朗、司马懿兄弟最初知名就是因其援引,而司马懿能够声名鹊起,进而在声誉上超越成名更早的其兄司马朗,主要得益于崔琰的赏识:“

始琰与司马朗善,晋宣王方壮,琰谓朗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朗以为不然,而琰每秉此论。”—《三国志》卷一二《崔琰传》,第370页。

崔琰是东汉大儒郑玄的弟子,出身望族,为曹操所信重,长期典选举,号称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素有识人之誉。司马懿得其揄扬,则声名更盛,为其在曹操政治中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片来源:《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以下几张均来源于该书)

(三)司马懿出仕

司马懿在建安十三年(208)以曹操丞相文学掾的身份初登政治舞台;其父司马防本与曹操熟识,任尚右丞时曾推荐曹操担任北部尉,后来也一直仕于曹操控制下的汉廷;其兄司马朗在建安初便已被曹操辟为司空掾属;可知司马氏家族与曹操素有往来,关系密切。至于历史上记载的司马懿在曹操征辟时,避而不就,说他“有狼顾相”、“鹰眼狼顾相”;以及流传的曹操“尝梦三马同食一槽”暗示曹魏亡于司马氏。这些不过是为了塑造司马懿“不欲屈节曹氏”的形象罢了。它们广泛流传则可能出自西晋官方意识形态的有意渲染,其目的在于制造司马懿不欲仕魏的假象,试图建构曹、马长期对立的历史叙事,即司马懿与曹魏政权早有嫌隙,司马懿仕魏本出于被迫,而曹操对他也常怀疑忌,多次欲除之而后快,试图通过对历史文本的重构与诠释,从侧面为司马氏代魏之举开脱责任。而《大军师》中编剧塑造司马懿以自残的形式来避免曹操的征辟,并多次重现司马懿“鹰眼狼顾”的形象,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剧中曹操还专门因为这个来试探司马懿,更是大的bug。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历史剧,它的传播效应是历史著作本身没法比的,当然鼓励合理的改编,尽量避免较大的错误;也更希望观众能在看剧的同时,多了解一些历史,避免形成对历史人物脸谱化的认识。)

(四)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的权势网络

a、在曹操时代

司马懿进入曹魏政权,起了关键作用的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正是在他的举荐之下,司马懿才得以被曹操辟举为丞相文学掾。虽然荀彧之后不久便因反对曹操晋爵魏公之事,抑郁而终,并未对司马懿在曹魏政治中的发展提供多少帮助。但重要的是,通过荀彧对司马懿的举荐,河内司马氏与颍川荀氏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成为司马懿的人际网络跨出河内区域之限的关键一步。

司马懿入仕之初,其所运用的人际网络颇为有限,主要是司马朗、杨俊、崔琰。其兄司马朗历任成皋令、堂邑长、元城令,后入为丞相主簿,已在曹操手下任职十余年,根基已稳,与司马懿同在丞相府中共事,对于司马懿熟悉曹魏政权的运作体制当颇有助益。杨俊此时亦为丞相掾属,崔琰则任丞相东曹掾、典章选举,此二人皆对司马懿十分赏识,帮助司马懿在汉末人物评论网络中获致高名。但是崔琰后因得罪曹操而被迫自杀,杨俊则因在曹丕、曹植储位之争时,站在曹植一方,而遭曹丕记恨,被借故诛杀。虽然此二人在最初曾与司马懿同在相府共事,但都在随后的政治变故中遭遇不测,并没有给司马懿更多的奥援,其家族与司马氏家族也没有建立进一步的联系。

总而言之,在曹操时代,司马懿在政治上并不引人注目,也没有获得重用,这主要是由于其加入曹操集团的时机偏晚,当时曹操即将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其吸纳人才的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并没有给司马懿留下多少施展才华的空间。

b、在曹丕时代

在曹操去世曹丕继位的政治敏感时期,司马懿作为曹丕的亲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曹丕稳定了政治局面,曹丕也擢升他为丞相长史。丞相长史是曹氏霸府中的核心幕僚,权位极重,曹丕将司马懿安插于此,是为了迅速调整丞相府的人事布局,为全面掌权铺平道路。司马懿的政治境遇在曹丕即位后发生了转折,被升迁为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辙有奇策,为曹丕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曰四友。而与陈群、吴质、朱铄的交往,成为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拓展政治网络的重要一步。陈群出身颍川陈氏家族,其祖父陈寔是汉末最具有声望的士人之一。司马懿在魏文帝时代,仕途一帆风顺,历任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常奉命留镇许昌。黄初七年(226)与陈群、曹真同受托孤之命,辅佐魏明帝。

司马懿密切与曹氏政权关系的手段是通过联姻的方法,安排司马师先娶夏侯尚之女夏侯薇,夏侯薇死后,司马师又娶司马懿的故交吴质之女,不久离异,后司马师又娶上党太守羊衜之女,泰山羊氏是两汉名族。司马昭娶王肃之女,王肃之父王朗,汉末名士。司马氏与泰山羊氏、东海王氏的婚姻,都表明随着司马氏政治权势的增长,其家族的婚姻网络已经超越前期的同郡范围,有助于提升司马氏家族声望的两汉名族、经学世家成为这一时期联姻的主要对象。

c、在魏明帝时代

在曹丕临终时安排的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四位顾命大臣中,二曹为代表宗室武人势力,以达到政治上的平衡。而曹休、曹真、陈群分别在太和二年(228)、太和五年、青龙四年(236)去世,司马懿成为硕果仅存的顾命大臣。曹真的去世与司马懿地位之升降关系密切,曹真班位在司马懿之前,早在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就出任上军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是曹魏宗室中的主干,也是文帝、明帝时代控制军权的核心人物。明帝时,曹真又以大将军的身份都督关右,对抗蜀汉。但随着曹真病重无法任事,关中留下了一个关键的人事空缺,魏明帝需要寻找一个足以稳定关中局势,对抗诸葛亮军事威胁的人物。为此他不惜打破常规,将分陕之任授予司马懿,司马懿的介入,打破了自从曹操时代以来,军权一直掌握在曹氏——夏侯氏一系的传统,是曹魏政治的一大变局,也是司马懿个人权势扩张的一个重要机遇。

同时,魏明帝时代,随着司马懿权位的上升,获得了开府辟举之权。在两汉极重门生故吏之谊的社会风气下,辟举之权也是政治人物构筑自己人际网络的重要方式。司马懿通过征辟构筑自己的权势网络。

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通过血亲、姻亲、交游、同僚、部属等多种关系编织了庞大而错综复杂的权势网络。但需要指出的是,司马懿的权势网络的确对于司马氏家族在曹魏政治中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网络会自行帮助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无论是司马懿的同僚、部属还是受他提携士人,司马懿与他们之间虽然存在着基于私人恩义的结合,但是这种私人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忠于曹魏政权的基础上的,私人恩义并不能自行跃居国家权力与君臣名节之上。所以当司马懿是曹魏忠臣时,他们之间的私谊与对于曹魏政权“忠”的义务毫无矛盾,但一旦司马懿试图代魏自立时,“公义”与“私情”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冲突。无论是婚姻关系还是私人情谊,都是政治人物进行选择时考量的诸多因素之一,若以为司马懿拥有了这一权势网络,便能轻松地完成代魏立晋之业,则未免失之于简单。

(五)“代魏”之始—高平陵之变

魏景初二年(238)明帝力排众议,授予司马懿专征之任,率军征讨辽东公孙渊,年末,明帝弥留之际,安排后事时,欲将司马懿排除顾命大臣的名单,而任用燕王曹宇,但由于刘放、孙资的妨碍而未能实现,最终司马懿与宗室曹爽同受顾命,辅佐幼主。但不久之后,曹爽就奏请转司马懿为太傅,外示尊崇,而夺其实权,独专朝政。而从正始八年(247)五月开始,司马懿更是“称疾不与政事”。从景初二年到正始十年,司马懿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已有十年,哪怕是从正始八年彻底淡出政治开始算起,也有近两年的时间,此时突然发动政变,不能不说是出人意料。

从司马懿的仕宦经历来看,他虽然在魏明帝时曾都督关中,掌握了部分军权,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介入曹魏的禁卫军系统,从曹魏政权历任的中护军、中领军、护军将军、领军将军的名单来看,曹魏的禁卫军权依然牢牢地控制在曹氏——夏侯氏手中。直至齐王芳继位伊始,司马懿与曹爽各统兵三千,更直殿中,司马懿才得以借此染指了部分禁卫军权。但是这一时期为时甚短,曹爽很快就借故排挤司马懿,将禁卫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以其弟曹羲、曹训分任中领军、武卫将军,掌握禁卫军权。

虽然司马懿被曹爽排挤出了决策中枢,但是依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曹爽尚需倚仗他的人望与才能。司马懿分别于正始二年、正始四年对抗孙吴,便是一证。同时,在正始四年,夏侯玄接替老臣赵俨出任征西将军,出镇关中,而其空缺的中护军一职则由司马师继任,拥有选举武官的权力。而司马懿的开始策划以“非常之举”除去曹爽的时间,只能是司马师任中护军之后,因为只有在司马师介入禁军系统之后,司马懿才拥有了发动政变的基本力量与可能。但司马师所能控制的兵力相当有限,所以才要暗中养死士三千。同时参与高平陵之变的蒋济,曾经在进军中任职十余年,历任中护军、护军将军、领军将军等要职,直至正始三年方被曹爽之弟曹羲代替,迁为太尉这一闲置。蒋济在禁军系统中拥有广泛的人事基础与号召力,是司马懿取得进军支持的重要保证。

而曹爽集团在正始十年携齐王芳去洛阳郊外拜谒高平陵时,刚好为司马懿发动政变提供了契机。司马懿占领武库,命长子司马师、弟司马孚将兵屯于司马门,次子司马昭帅兵监视二宫,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令曹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摄曹羲营。在以上战略要点都被控制的情况下,最后与太尉蒋济一起屯兵于洛水浮桥。

最终,曹爽放弃抵抗,不久以谋反罪被诛,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

由于本文结尾过于简略,请看下文《司马懿是如何发动高平陵之变的?》。(链接://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067290/&dt_dapp=1

 2 ) 无责任脑洞:对43集三父子罗生门的深度解读 (中)(内含大量细节剧透)

现在我们开始进入对对峙戏细节的深度描述和解读中去。

这场戏的前奏是对峙的前一夜。对峙前夜司马懿做了两件事:一是跟司马昭见面,二是跟司马师见面。两场戏都没有台词只有镜头,但内容是相当的丰富。首先是司马懿和司马昭二人在长廊对视的一段长镜头。这里二人没有对话,只有虎视眈眈的对望,配合着雄壮激昂的音乐两人平行走过长廊又擦肩而过。因为没有语言的辅助,我们并不知道二人的见面是偶遇还是事先“通气”。但我倾向于认为是一场心照不宣的“通气”。第一,司马昭并没有行礼,说明对这场会面早已知晓。第二,二人皆是鹰视狼顾。其实在前面某集,司马昭也有过一次鹰视狼顾的镜头。我们看看那时他是如何反应的:司马懿不经意回头,司马昭立即做低伏小状。然而在这里,他竟然敢大咧咧地用这种眼神长期直视父亲,父亲竟然也报以相同的眼神。以司马昭的聪明不是不知道今晚父亲要见自己的原因:这天晚上小沅被他杀了,马上父亲就来找他了,说明父亲已经知道这件事了。所以即使没有语言,我们也大致能猜测出两人之间通过眼神传递的信息。懿:“小子我知道你干的那件事了,明天要收拾你,你要有心理准备。” 昭:“你既然知道了现在却没有杀我,说明你想留我性命,好的我知道了,我晚上回去好好想想对策”。这里司马懿没有用言语明示而是眼神暗示的做法颇有意味,显示了他对于司马昭杀人恶行模棱两可的态度:我虽然可以饶你一命,但也不能就那么放过你,我不告诉你明天具体要怎么收拾你,我就要吓吓你,看你下回还敢不敢造次。然后镜头突然切到了司马师。这个场景更有意思,司马懿和儿子没有面对面,司马懿在门外看着,而司马师在屋内,凝视着自己当年给妻子画的肖像(这里要表扬一下道具,还真的是他年轻时候给怀孕的夏侯徽画的那张),默默流出一滴眼泪。这个场景我认为发生在司马懿与司马师会面结束之后。可以这样解读。司马懿告知儿子夏侯徽死亡的真相:“我知道你老婆是你弟弟杀的”。并把明天“杀子”的计划告诉司马师:“明天我把你弟弟叫来,你带点兵围在外面,等他坦白了,我执碗为号,你进来杀了他,给你老婆报仇。” 然后离开。父亲虽然这样说,司马师心中却了然父亲的真意:就像上次上方谷事件一样,父亲只是想借他之手饶恕弟弟。那么现在事情的性质已经从要不要杀弟弟为老婆报仇转化为要不要违抗父亲的意愿,而要不要违抗父亲的意愿决定了他会不会成为父亲的继承者。显然他在挣扎,所以拿出了妻子的画像。但我觉得他隐约是有不杀弟弟的打算,所以会对画像流下眼泪。

镜头切换到第二天,司马昭胆战心惊地走进司马懿的房间。这里他的表情很值得玩味,眼睛向四周扫了几圈,慢慢踱步,说明已经有所警惕。突然他被花园里倾倒的铜壶了一跳。这还哪是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小狼崽,分明是个受到惊吓的幼兽。尽管心里约莫知道父亲不会真的杀了自己,但是此时司马昭还是很害怕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的。他虽然是个聪明得能快速摸透父亲心思的儿子,但鉴于他那种“总是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的尿性,司马昭还是抱有一种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万一擦枪走火,自己真的被父亲干掉了呢?怀着这种忐忑的心情,司马昭进到房里。这时司马懿正在吃饭,桌子上摆着菜,两碗粥和一碗酒(或者是水)。司马懿很镇定地招呼儿子过来陪自己一起吃。司马昭的反应是什么,没有立即端起碗来吃,而是把碗递给父亲让他吃。这里我大胆猜测司马昭此举的目的是要试探食物是否有毒。结合前面剧情我们知道,这个儿子曾经两次提到过下毒这种谋杀手段(一次是柏灵筠要进门,一次是司马懿进宫被皇帝赐酒)。所以不难猜想到司马昭此时是以“小人之心度父亲之腹”,大概是以为父亲想毒杀自己。然而司马懿很自然地接过儿子递过来的粥,喝了一口。此时司马昭心里似乎松了半口气:“看来父亲是不会毒死我的。” 但是他那颗忐忑的心很快又提起来了,因为接下来司马懿开始跟儿子聊家常了,聊得是什么,当年他妈生他难产那件事。司马懿提到一个细节,就是当年在张春华难产要面临保大保小这个问题时,司马懿说他的选择是保大人。这个细节暗含的意思就是“司马昭啊你虽然是我亲儿子,但是在我心里你也并非是非常重要的,你看当年我宁可杀了你也要保住你妈,” 言外之意就是你小子赶紧招供认错,别以为老爹不会杀你。这里司马昭似乎也理解了这段弦外之音,但他在装傻充楞,还在和父亲打太极。这时司马懿说了一句话:“你的眉眼最像你娘….我也最担心你…人啊,最难克制的是自己的欲望…我所压制的欲望,都报应在儿子身上了。” 此时司马懿已经很明确地表明自己想要司马昭坦白的意思了:“我知道你其实是个本性善良的孩子,怎么现在成了熊样子了,你只要乖乖地认错坦白,咱们还是可以从宽的。” 司马昭显然是接收到了老爹的真实信息了,但是他还是没有直接坦白自己的罪过,而是在表忠心:“都是为了司马家。” 司马昭此时的心态还是很有恃无恐的,因为从目前他所掌握的情况来看,这场所谓的“收拾”就是老爹在私下套他的话,然后他认个错糊弄一下就过去了。然而司马昭还是太低估这场戏的分量了。话说到这里,司马懿已经知道这个儿子是不会主动跟自己交代了,所以话锋一转,开始和儿子摊牌:“你想瞒爹多久”。紧接着,咳嗽,外面士兵聚齐,关门窗,密封房间,司马昭受到惊吓,躲在暗处的侯吉以及看剧的我们也吓了一跳。从这段情节我们大致已经感受到了故事所设置的三个场景,由明到暗分别是:最明显的司马懿司马昭父子谈话场景,其次是躲在暗处偷偷观察的侯吉场景,而最隐秘的场景就是没有正面给出镜头但是早在门外埋伏兵力的司马师。通过画面来看,我们知道前两个场景里人物对这这段摊牌戏的反应:司马懿是蓄势待发,司马昭是惊吓和懵逼,侯吉是惊讶(哎呀难倒他真要杀儿子),而我们唯独不知道司马师的反应是什么——正是这段没有给出画面的场景增加了整个故事的诡异性。

很快,司马昭意识到要父亲要憋大招了,所以他一下子从被包围的惊吓瘫软的状态里迅速坐直身体。坐直这段细节很好评,说明司马昭开始进入紧张的防御阶段了。司马懿的摊牌很有意思,是一件件事情从轻到重依次摆开的,好像二人搏斗一步步进攻紧逼一样。首先是杀夏侯玄,其次是利用何晏,最后是杀嫂子和小沅。司马昭在杀夏侯玄和利用何晏这两件事件中的回应是很无懈可击的,相当有理有据。但是听到杀夏侯徽这件事,司马昭显然有些动容,眼眶微红,一边说理由一边慢慢跪坐下去。司马昭的动容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联想到杀嫂的情形了,想到自己亲手杀了心爱的人内心有些悲恸;另一种是交流的策略。人际交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方在交谈中目光始终注视另一方表明了一种诚挚、坦诚的态度。司马昭深谙此道,他跪坐下来重新与父亲平视,试图用真诚的态度外加充分的理由去说服和打动父亲。这里我认为司马昭有点赌命的意思了,在父亲跟他摊的所有牌里,目前的王炸就是夏侯徽的死。司马懿我们知道在后期也开始杀杀杀,但是他对家人还是很好的,而且夏侯徽的死牵连着张春华的死——这才是司马懿最大的逆鳞。正因为对父亲此刻心情的琢磨不定,司马昭才临了还补上一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言外之意是,夏侯徽肯定是要死的,我不杀她父亲你也会杀了她,那娘迟早也会因为儿媳的死受刺激死的。司马懿没有回话,低头眼含热泪,显然他是默认了儿子这种做法的。此刻司马昭的心里应该是有底气了,从父亲的沉默中他料定父亲是不会杀死自己的。所以即使后面司马懿怒吼“小沅呢!”,司马昭可以如此平静并十分痛快地认下所有罪状,并要求父亲杀了他。然后音乐突然想起,是张春华临死那首,又悲情又无奈,伴随着的是两父子流泪。我觉得戏演到这里已经真假难辨了。话说最好的谎言不是完全的假话,而是半真半假,最好的戏也是如此,真情假意融入其中。我相信此刻两父子的泪是真诚的,但是后面的情节告诉我们,两人流泪的原因却各不相同。司马昭的泪有无奈,忏悔,悲伤(也许是想起心爱之人的死了)。司马懿的泪更复杂,饱含挣扎和矛盾之意。二儿子全都招了,显然埋伏在外面的大儿子也听得一清二楚。他要做出一个重大的选择:要不要把戏演下去,接下来摔碗让司马师进来。司马懿虽然很洞察人心,但我们知道在大部分需要揣测人心的计划里他都是在赌,比如在帮曹丕夺嫡时赌曹操的心意,在与诸葛亮对峙的时候赌诸葛亮的心理。司马懿显然是个幸运儿,大多数时候他都赢了(废话因为他是主角嘛),但这时候他是有些犹豫的,与其说是试探司马师,还不如说他在赌司马师此刻的心态,赌这个儿子最后会为了家族利益放弟弟一马。

在这里我们需要插播一下司马懿导的这出戏里最精彩,最神秘,也是最危险的“演员”:司马师。司马师是司马懿这个计划里的关键性人物:他决定了最后戏能不能成功。在这里我小小地敬佩一下司马懿:他很敢赌。当然司马懿敢让司马师来决定司马昭的生死不是一时脑热,这是基于他对于这个大儿子长期的了解基础上的。司马师是什么样的人?在上一部分我们谈到了他是个很重情的人(这里仅指代剧中的司马师,我们知道历史上司马师可完全不是这样的人设)。除此之外,司马师还是个大局观很重的人(这一点倒是和历史上的司马师很相似)。前面剧情有一段情节很明显地体现了他的这个个性。某集司马懿被皇帝赐酒喝完后出宫,遇到两个久候在外的儿子,谈到自己始终疑惑的一点:皇帝没喝那杯酒。司马昭立即联想到了下毒,并且很快得到父亲的认同,两人开始抠喉咙催吐(这里从侧面体现出这两父子的性格心性惊人的相似)。而司马师的反应却很淡定:他认为皇帝没下毒。此前智商一直在线的司马懿司马昭父子突然发问:“为何啊?” 司马师的回答很有说服力:“现在诸葛亮除去了李严,北伐意志更加坚定,肯定会再卷土重来;纵观全魏国,能抵抗诸葛亮的也就是父亲您了,皇帝怎么可能现在就杀了你。”司马懿恍然大悟,感慨儿子大气,司马昭略有不甘,问出了一个很没有水平的问题:“也许皇帝突然发疯要毒死爹呢?” 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师与自己父兄在看待问题上的格局差别:司马懿和司马昭看到的仅仅是君臣之间权谋斗争,而司马师看到的是整个国家利益。显然他对曹睿赐酒这件事的判断是正确的,曹睿虽然猜忌司马懿,但是在涉及国家安危这个大格局问题上还是很拎得清的。我们回到这出司马懿导演的戏里,司马师固然是个重情又有大局观的人,但现在这两种个性产生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若重情就要置家族乃至国家利益于不顾了。所以司马懿在试探,也是在赌,赌这个儿子在多大程度上重视感情,这种程度能不能超越他对于大局的考虑。(当然我认为司马懿还在赌他对于弟弟的亲情能不能超越对于妻子的爱情)。之所以我们说司马师神秘,是因为在这场戏的前半部分,他基本没有正面镜头,但是却实实在在在场的。而正是这种虚虚实实的刻画增加了这场赌博的刺激感——我们和司马懿一样,都在门后面不停地猜测这个没有出场却十分关键的人物的选择以及这场戏最后的走向。

最后部分请听下回分解。

 3 ) 司马懿角色形象分析

有血有肉,有勇有谋,忠肝义胆,晚年霸权(仅从影视剧角度)

首先,一个大前提,评价一个影视形象的优劣不能单从像不像历史记载来评判。
三国演义是演义,即是古时候的小说,即是小说便不该拘泥于参考史书后从表面来评断对错和好坏。
历史也一样,是胜利者书写的小说,其中会否有夸大,抹黑,一笔带过等情况也很难说。

在下只说一下影视形象的司马懿,仅仅是个人看法

共同点,包括桌游三国杀中,司马懿在诸多谋臣中比较突出的特点有两处,一是能忍,二是长寿。

老三国中司马懿的形象过于奸诈,新三国中司马显得城府过深,二者皆不如军师联盟中对司马的刻画,截止至空城计之前,吴秀波的司马懿人物是非常立体的,可以说塑造的极为成功。

1 曹操初召时自断双腿,此情节透出司马懿两个性格特征,聪明和果决(这是好听的,难听的就是狠)
在空城计中司马懿自己也提到,可以自断双腿说明司马懿是非常果决的人,为达目的可以忽略一切,一句“我意已决,无需多言”即可代表一切。

2 兄弟情深,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皆是当时乃至现今的楷模这绝非是在洗白司马懿,而只是在诠释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
为人子尽显孝道,为人父不宠溺幼子,与张春华相敬如宾,无时无刻不是在尊重发妻。有很多点是现在的男子也未必做得到的。
为什么要让司马懿是个有血有肉的‘好’男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一切尽收眼底,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即便是熟读兵法,也无法从诸葛“廉洁 爱民”两处推断出诸葛当时的所在,因为自私自利的人没有这种视角。

3 大局观,高瞻远瞩不输诸葛。这是从最初司马懿自救去求曹丕的时候显现出来的,让郭照传话,说出了曹丕心中抱负,可以说司马懿在全剧播放至此(空城计)之时,有两次显出了自私。第一次就是郭照传话,说出了很多忤逆的话,第二次是面对空城不入,诸葛所说的鸟尽弓藏不是司马退兵的原因,鸟尽弓藏之后儿孙祸福兮也不是退兵的原因,而退兵的原因正是那句“依依东望,望的是毕生,望的是时间”才是真正的退兵之因。
司马懿为了救父亲不择手段,明知道郭照和曹丕暧昧依然派郭照前去(当然了,不派她去曹丕也不会见),但这依旧是利用;空城时的彷徨是司马懿由真正无私转向自私的一个分水岭,当现实的牵绊无法割舍时,弱点就显现了。而且空城计戏份最精妙之处在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分析也是对自己的分析。
将之五危:必生必死忿速廉洁爱民,诸葛独占其二廉洁爱民,司马懿也占了其二,廉洁(给辟邪的考虑只有些许碎银子,也许是伏笔),和必生。当时他心已生惧意,因为那是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为了大魏江山社稷闯后宫的司马懿了,而是一个必须庇佑家人的领头者,命都没了,拿什么保护家人?拿什么依依东望?退兵那一刻,就是司马懿叱咤魏国的起点。

自此,司马懿角色的成长,从稚嫩到成熟,从年少无畏到有所恐惧,这才是一个让观众信服的活生生的人。至于司马懿以后的霸权和子孙篡位历史早有记载,影视也多有演绎,不过在下一点不担心,虎啸龙吟的下半段一定会把这些说的合情合理却又精彩绝伦。
有改编空间的历史,不就是拿来戏说的么?2333

 4 ) 枭雄还是小人?被历史低估的司马懿(长篇慎入)

作为一枚历史爱好者,我起初对《军师联盟》并不感冒,觉得看片名就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无奈从小学二年级看TVB的洛神开始我就对司马懿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于是禁不住纸巾老师的安利趁着圣诞假期看了《军师联盟》第一集。没想到这部剧在开篇短短的40多分钟里就把华佗被杀,月旦评上董成刺曹失败交待得清清楚楚,把杨修、司马懿、曹操等人的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加上精良的服化道和纯熟的剪辑摄影,我立马就被这部剧圈粉了。在一口气刷了《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的前38集后,我特地来小议一下这部剧和三国里相对冷门的司马懿。

以历史正剧的标准看,这部剧最多值70分,但作为一部以三国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我认为它绝对值90分(注意是影视作品,毕竟琅琊榜在豆瓣都9.1了)。在我看来,影视作品作为艺术的一种呈现形式,除了剧情的逻辑性、演员演技、服化道和剪辑拍摄以外,本身的思想性和创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军师司马懿》的上下两部,虽然历史的时间线错乱、剧情逻辑稍有bug,但它的可贵之处亦十分明显。首先是创造性,历来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基本都是以《三国演义》、《三国志》为蓝本的,也大多是站在蜀汉的角度,歌颂孔明、彰显忠君爱国、仁义正直的美德。曹操这样的奸雄尚且被骂作“曹贼”,何况是司马懿呢?(这里心疼曹霸霸三秒钟orz)这部剧则不同,从司马懿和曹魏的角度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三国,也填补了之前影视作品对于司马懿和曹魏描述的许多空白。其角度立意之新颖,恐怕是同题材的作品所难以媲美的。至于说洗白啥的,我想说《三国演义》本来也是后人虚构的,而且是从蜀汉的角度虚构的,孔明也好,周郎也罢,历史上的他们其实也并不完美,为什么司马懿就不能做一回主角,高大上一回呢?喜欢严谨历史的朋友可以移步纪录片或是正剧频道,又或者是《史记》、《三国志》和《战国策》一类的史学巨著,大可不必对此剧过于苛责甚至口诛笔伐。顺便说一句,即便是《史记》也是有很多错漏之处的(如张仪苏秦出现的时间)。

这部剧的第二个亮点是它的外在呈现形式。服化道方面,本剧不仅做到了高度还原,风格古朴厚重,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服装色彩去映射人物的内心性格。以司马懿为例,此前司马懿的着装以灰、黑和深蓝为主,即便是位高权重之时也未见特别奢华高调的着装,这反映出此人的低调内敛,隐忍沉着;而在《虎啸龙吟》的38集中,司马懿一改往日风格,穿上了一身鲜红的衣服。这既可以理解为即将到来的高平陵之变所流的鲜血之红,也可以说是司马懿内心压抑已久熊熊野心,像火焰一般即将燃遍整个洛阳城。这其中的色彩对比,不正是冢虎的内心变化的写照吗?冢者,坟也,亦荒野也,看似了无人烟,毫无威胁,待众人放松警惕之时,猛虎苏醒,便一招致命,血流成河。这就是权谋之臣司马懿。(仅个人见解,浅薄之处请见谅)剪辑上,后期的剪辑能够把故事的脉络简练清楚地交待,这在如今的国产剧中已经是不多见了。这一优点在《军师联盟》的前半部体现得尤其明显,下部的发展则略显拖沓。拍摄手法方面,这部剧有不少镜头其实已经达到优秀的电影级别了,从构图、色彩到光与影的运用均是可圈可点的。(附上渣渣的截图一张,毕竟海外会员看一次都要刷新网页五六次,连个高清都不敢开。。。诸位看官将就感受一下吧。。。)


至于演员的演技,这不用说都是非常优秀的。于和伟老师的表演大开大合,豪放之余细节处理得也很到位,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乱世枭雄的本色,把曹操的权谋心计、狠辣多疑、爱子之心和诗人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角色的完成度非常高。扮演司马懿的吴秀波,在本剧大部分的时间里既没有曹操的野心气魄、权谋心计,也没有杨修的狂放不羁、年少得意,论建安风骨亦不如荀彧、崔琰。他的聪明之处在于隐忍,用纸巾老师的话就是所谓龟的血性。但隐忍绝不是懦弱,反而是乱世生存的一种智慧。司马懿一生尽显演员本色,装病装怂,骗曹操、忽悠曹丕、曹叡和曹真曹爽父子,甚至连枕边人都能瞒得一丝不漏。这样的人设表演难度不小。在我看来,波叔对这个角色的阐释还是很到位的,最让人惊艳的莫过于司马懿的眼神,那鹰视狼顾的回头一望,那足以震慑何晏和洛阳卫军的眼神。(波叔的眼神简直就是绝了)正是因为有如此传神的演技,编剧笔下的三国风云才得以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本剧中的一些细节也值得细细品味。司马懿的乌龟心猿意马虽是虚构的,但这只乌龟不正是司马懿一生的写照吗?这只乌龟的很多镜头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司马懿的内心——心猿意马这个名字也是剧中司马懿用来告诫自己的,乌龟的隐忍是为了自我保护,必要之时做一回缩头乌龟总比做枪打的出头鸟强。司马昭年少之时心浮气躁,在与诸葛亮的对垒中险些丧命。他曾发誓说有生之年一定要灭蜀,而历史上的司马昭的确是灭蜀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作为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司马伦年少之时便城府颇深,其狠辣与心计不输父兄。司马伦与司马昭杀夏侯徽的一段虽是虚构,却很好地体现出这个少年的阴谋手段,可看作是日后八王之乱的一个伏笔。作为一个半虚构的故事,本剧的剧本大体上还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脉络的。
——————————————————-————————————————————————-———————
我是一条啰嗦的分割线ORZ。。。

言归正传,本人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也不懂影视艺术,只是一个爱煲剧吐槽的学生党而已。以上的分(che)析(dan)不过是有感而发,诸位大可一笑置之。其实这部剧给我最大的震撼还是编剧对司马懿的解读。下面我就来浅谈一下自己看剧后的感触。

作为一枚文科生,我高中时曾把人教版的历史课本背得滚瓜烂熟,然而教材中对于西晋的描写并不多,司马懿的存在感更几乎为零。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是一个反派,谈不上忠义,擅于伪装和玩弄阴谋诡计,与卧龙、凤雏和幼麟相比实在不讨喜,就连大反派曹魏阵营里面的奸雄曹孟德、鬼才郭嘉等人似乎也比司马懿存在感强。弘扬真善美、伟光正的史书对司马懿更是甚少赞扬(除了《晋书》)。大多数人对司马懿的认识还停留在阴险狡诈这一层面,三国迷当中对司马懿感兴趣的人也少。然而,正是这位“阴险狡诈的反派”最后得以在三国乱世中脱颖而出,笑到最后。这当中的玄机绝不是三言两语便可道明,也不是一个长寿就可以解释的了。《大军师司马懿》的上下部围绕着这个被长期边缘化的历史人物,从一个新的角度戏说了三国,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司马懿,解读司马懿。依我愚见,虽然本剧将司马懿的功绩夸大了(如把陈群的九品官人制安到了司马懿头上、司马懿着女装气孔明等),但是对司马懿的解读确是别有一番见解,以致于有人说这部剧对司马懿的解读甚至比史书还要准确。

司马懿的一生可谓是大器晚成(以下是史实并非剧情)。他年轻时曾装病七年拒绝曹操征辟,等到官渡之战结束观察形势后才投靠曹操,在曹操麾下多次谏言(如屯田、劝止迁都)却未得重视,升迁极慢。直到曹丕掌权之时才初露锋芒。司马懿掌权后,曾多次打退蜀军的进攻,对魏国政权的巩固功不可没。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从年少装病到晚年野心毕露,这其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内心过程呢?难道他是从年轻之时就野心勃勃、满肚子阴谋诡计吗?抑或是如孔明一般虽不出仕,但是心怀天下呢?我个人比较赞同本剧的解读,司马懿是一个聪明绝伦、学识卓绝且有长远目光的人。他的才智不逊于杨修、郭嘉,但是他天生就是谨慎细微的人,所以他不急于表现自己,也懂得在猜疑心极强的曹操手下自保。他年轻时没有抱负(在这里我尚不想称之为野心)吗?我认为绝对有,虽然可能不是位极人臣、一统天下的抱负,但也是不甘于平庸的志向。不过我觉得年轻的司马懿考虑得更多是自保罢了,这也符合他谨慎的作风。至于本剧前半段司马懿表现出来的风骨和忠君,我私以为也有可能是事实。试想一下,司马懿也是饱读诗书的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年轻的书生沾染几分建安风骨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我觉得二十出头就满腹诡计,大奸大恶才显得不正常(好吧虽然编剧笔下的司马伦确实这样。。。)年轻人的风骨是可以被权势所磨灭的,司马懿后期展露的野心权谋我认为更多是环境熏陶的结果,而非此人天生如此。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提到张春华杀婢女一事来证明司马懿年轻时的狠辣,这当然是一种解读,但从另一角度看,若婢女不杀,司马懿装病的事必然会让曹操知道,这可是会掉脑袋的大事啊。以司马懿夫妇的谨慎,即便不是狠辣残暴之人,在被逼无奈之下也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至于忠于魏国这一点,此剧的演绎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司马懿的野心再大,城府再深,在他有生之年都未曾篡权夺位,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未曾真正夺位。其实以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手腕,在他的晚年绝对有代魏的可能,这当中的考虑,也许真的有一份忠君之情。侧面来说,曹丕和曹叡都不是草包,他们忌惮司马懿,但是临终仍然托孤给司马懿,如果此人毫无忠心,只会阴谋权术,也许就不一定能让魏文帝和魏明帝对他委以如此重任了。在对空城计的解读上,其实大体也很符合司马懿聪明而谨慎的人设,未必就是与事实背道而驰。而司马懿晚年的“黑化”,如剧中所演,与历史也大体相符,对此就不存在洗白的嫌疑了,这当中既有司马懿自己的野心,也有形势的原因。编剧和波叔把人物这一内心历程的变化展现得比较合理,也很有感染力。

最后,我想再啰嗦几句关于司马懿此人的评价。我发现观众都是负评居多,这点我表示尊重和理解,因为这个人的阴暗面确实非常明显,我也无意贬低这种看法。但在我看来,司马懿更多是一个乱世枭雄,而不是奸佞小人。战国也好,三国也罢,乱世本就是礼崩乐坏,秩序重建之时。能人异士,旷世奇才可以选择捍卫王道,捍卫儒家道德(如孔明),也可以选择不择手段、建功立业(如曹操),以太平盛世的儒家道德标准或者是当今的道德标尺去评价他们都是不恰当的,评价历史人物更应该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司马家本来只是东汉末年一个二流士族,和四世三公的袁家、杨家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而司马懿以自身的见识才智,对外能御吴蜀,对抗诸葛亮,对内能应付曹氏天子宗亲,拉拢士族大臣,他的屯田主张也有利于当时北方的经济恢复。他的功绩为司马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人怎是一个“奸佞小人”所能定论的呢?从某种意义讲,司马懿完全可以媲美孔明,也不逊于曹操,他虽低调谨慎,城府很深,有时手段残忍狠辣,但这也是乱世生存、功成名就的手段。曹操能够被人说是枭雄甚至是英雄,与之相比,司马懿的功绩和能力也不应被低估或者抹杀,至少也算是一个枭雄吧。

呼。。。终于把心中所想吐完了,虽然只是一大堆毫无逻辑的浅薄之见,不过总算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了。还是那句话,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人尊重且理解各种厌恶司马懿、不满此剧的观众,但是我的立场大体如此,希望诸位看看就好,不必较真。

 5 ) 《虎啸龙吟》:观众为什么爱看权谋和宫斗剧情?

公元249年,大将军曹爽带着年幼的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先帝,年已七旬的司马懿放手一搏突然发难,与两个儿子带兵控制了洛阳,将曹爽等人阻拦在外。司马懿指洛水发誓不会伤及曹爽性命,劝其投降。曹爽最终没有听从部下反抗意见,而是投降回到洛阳。最终司马懿违背了誓言,以谋反罪名杀死曹爽及其党羽,并灭三族牵连五千余人。自此曹氏势力衰弱,司马家族得以独掌大权。

《虎啸龙吟》前半段的精彩之处在于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超级对决,而后半段临近结局之时,这场兵变无疑是重头戏。而吴秀波也没有令观众失望,他身着红色寿衣持剑起事的一幕,或许是近年来最经典的荧屏形象之一。

这种“黑化”反抗的剧情如今屡见不鲜,且效果显著。《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甄嬛传》《花千骨》等剧里相关人物的“黑化”剧情几乎都是整剧高潮,甚至是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书记最终撕下正面人物的伪装与侯亮平展开最终对决的段落,也是整部剧的情绪和热度高峰之一。

《虎啸龙吟》里的司马懿隐忍了一生,有充分铺垫,这场“黑化”剧情引来了观众的大量好评和关注,从百度指数可以看出,高平陵之变剧情伊始,搜索指数一路飞速上升,相比最低点几乎翻倍,可见观众对于司马懿“黑化”高潮剧情的热情程度。

《虎啸龙吟》百度指数趋势图

在以权谋为主题的剧集中,经常会有这种“黑化”剧情出现,且多数权谋剧所获得的评价都很高。以历史为背景的如《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走向共和》《雍正王朝》《贞观之治》,架空背景的如《琅琊榜》,甚至《权力的游戏》《纸牌屋》等英美剧也可以纳入这个范围之内,这些剧集大部分豆瓣都在9分以上。它们能获得观众的好评除了自身制作精良之外,笔者认为权谋的助益也不小。

观众为什么爱看权谋和宫斗?

有部分男性观众对于宫斗剧这一题材嗤之以鼻,而权谋剧却通常能入这部分观众的法眼。细细想来,宫斗剧与权谋剧这两者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着相当大的一致性,区别只是不同的舞台,主角们是男人还是女人而已。

这种偏好是扎根于历史和社会人性的,对于封建王朝里尔虞我诈的故事津津乐道,早已形成了由来已久的大众文化,从评书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再到现代的网络文学,对于互相算计、人心诡谲的描写从未消逝,甚至在表现形式上处于不断细化具体的过程中。

《三国演义》剧照

影视作品也是社会现实的折射。《纸牌屋》里的政治阴谋和犯罪所折射出的美国现实,与远到《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近到《人民的名义》所折射出的中国现实,都不是凭空而生的。中国拍不出《纸牌屋》,最大的原因或许不是影视技术层面,而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则下所产生的文化的截然不同。而英美剧里的权谋斗争相对于《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而言显得简单粗浅,也是文化特性从中起到的作用。

《纸牌屋》海报

文化特性是权谋剧在国内流行的深层次原因,而具体程度则更多取决于观众对当下影视作品的审美疲劳——首先,观众们厌倦了看到傻白甜、无条件善良的圣母主角,期待更加真实的人物塑造。其次,权谋剧的特点注定了剧情进展的迅速紧凑,与时下的注水剧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容易赢得好评。

说到底,影视人物性格的良善和“黑化”能否被观众接受,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人物的心路历程是否塑造得真实可信。受尽委屈折辱依旧爱天爱地爱人的圣人,显然过于高高在上,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未能脱离贪嗔痴的俗人,因为现实里不可能事事完美,又无法像剧集里冲冠一怒而是只能处处隐忍,“黑化”的权谋剧情正好迎合了这部分被压抑的心态。

《虎啸龙吟》就体现了这种人物塑造思路。导演张永新说过:“我们力争在剧中用一种不仰视不俯视的水平视角,希望所刻画的人物都不是神,不是妖,也不是鬼,他们都是人。从人性的角度来建立一个人物的逻辑走向和发展脉络,是我们做这个戏的初衷,也是我们的标准。

很多人的思维惯性停留在了一个孔明手下败将、篡国者、权臣司马懿,但细细想来,司马懿不可能从少年到最终成为权臣几十年间都是同一心境,他老年的所作所为,必然存在思维的变化历程。古典小说用“鹰视狼顾”“三马同食一槽”的典型标签模糊了人物的真实心理,而《虎啸龙吟》在做的正是从人性出发,去推导出一种相对的真实。

这也是笔者眼中,《虎啸龙吟》这部剧最值得肯定的一点。

从《三国演义》到《虎啸龙吟》,格局是进化还是退化?

虽然同属于权谋题材,但近期热播之中、口碑很好的《虎啸龙吟》《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与早期的央视版《三国演义》《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走向共和》等经典剧明显大不一样。与其他国产剧集一样,权谋剧也处于不断变化当中。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剧照

除了服化道、拍摄手法、场景搭建等通常变化之外,权谋题材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叙事视角的不断个人化、思想格局的不断大众化。《三国演义》《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走向共和》等剧集,所表现的都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而是通过对人物群像的塑造从全局角度来表现一个时代下的社会甚至民族特性。

而《虎啸龙吟》《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则从个人角度出发,以主角的经历和情感为主线,讲述爱恨情仇和世事变迁,很少将话题升华到集体思想。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剧照

笔者很难说这种情况是权谋剧的“退化”还是“进化”。《三国演义》《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走向共和》等格局庞大的传世经典自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但也并非说《虎啸龙吟》《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这些个人情感化的剧集就低人一等。考虑到两类剧集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变化之巨大,剧集在格局上的变迁也不难理解。

彼时《三国演义》集全国之力,发挥集体优势打造影视作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经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之后,家国情怀也逐步让位于个人命运。把传说与“神”塑造成大众都能理解的有血有肉的人,这是从文艺复兴起艺术家们就在做的事;而现代社会之下,普通人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影视作品也难以再通过大而泛的概念去达成象征和宣传意义。反而是从真实逻辑的细微处出发,塑造出让人感同身受的影视人物,才能获得如今观众们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6 ) 前压抑后放飞的叡及其他——我就是瞎扯,想到哪说哪

关于司马懿背《出师表》这一段,我觉得这样设定就是为了突出司马懿的能忍和无耻。我不喜欢司马懿,算是武侯粉吧。为什么会有人看了这一段会以为武侯是被司马懿给气死的呢?司马懿宁穿女装受辱也不出战,这时的武侯,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看到司马懿的决心后为北伐前途感到担忧,难道这里表现出武侯气量狭小了吗?我是没看出来。武侯和《出师表》的地位,在我心中没有半分动摇。我舍友对历史并不感兴趣,但我俩有时还能一起背几句《出师表》。有一个鲜明的对比:武侯杀马谡时的心痛和坚定与司马懿佯杀司马昭时的惺惺作态。武侯把军法看得重,把国家看得重,他无私;司马懿把儿子看得重,把家庭看得重,他就是自私啊。人品高下一眼看出。任何贬损武侯人格的,都是垃圾,可这剧并没有啊。

小时候看《隋唐英雄传》,觉得李建成和李元吉真是又蠢又坏,害死罗成,到最后李世民要杀他这一兄一弟的时候还婆婆妈妈的,罗成的仇他应该立刻报才对。后来知道了罗成只是一个虚构人物(或许有原型),看到了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里写到刘黑闼叛乱后“为唐太子建成所破”,才知道李建成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个样子,并不是只会在阵前落荒而逃的无能之辈,也知道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得位史并不光彩。可我依然喜欢这部剧,并不把它讲的故事当真事,就是看个精彩,看个瓦岗英雄的义薄云天。

《虎啸龙吟》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让我看完了之后认同司马懿的价值观,我为武侯的死哭过无数次——看《三国演义》原著和唐国强老师的表演时都泣不成声。道德标杆就应该是武侯这种人,司马家被骂是活该。看何晏夏侯玄嵇康的遭遇时,我曾无数次骂过司马家——其实我对姓曹的人从记事起就有好感,原因不说。

即使是这样,我不否认这电视剧好看,并不是只配一星的烂剧。

看一个访谈节目,刘三解和《虎啸龙吟》里演司马孚的王东聊司马孚这个角色,他们正聊到司马孚最后和家族在精神方面决裂,我不小心碰到了耳机开关,视频自动暂停,突然就响起音乐来,我很喜欢的霍尊的歌——尝尽悲欢离合人间苦,却怎么咫尺天涯陌路。恰好从这个地方开始唱起。我突然觉得整个世界都空了。古稀之年的兄弟俩,相扶同行数十年,却在高平陵事变后“咫尺天涯陌路”。 张爱玲说中国文学向来只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安稳的一面,写斗争不写和谐。我喜欢看这剧里的家庭戏。在我固有的印象中,篡夺曹魏政权时的司马家是非常和谐的,虽然我知道“八王之乱”比知道司马师这个人要早。司马师死后能被追封为皇帝这事,常常被拿来讽刺只把兄长孙策追封为郡王的孙权。后世的北齐文宣帝高洋,虽然也把兄长高澄追封为文襄帝,但这哥俩的关系实在不敢恭维。司马师和司马昭真是兄弟关系和谐的典范,至于他们家后来怎么就你砍我我宰你的就不想提了。这么好的兄弟关系、父子关系,不拍家庭戏真是可惜了,恰好和前面的曹丕曹植曹彰做对比,看得我心塞。可一个家庭,真的能永远这么和谐下去吗?原本我看家庭戏,看到的是安稳,是温情。可往后看,同样是家庭戏,父子会如何?兄弟会如何?他们要走的路是不同的。最激进的司马昭与最保守的司马孚,同司马懿都有矛盾,还有失去老婆、杀了大舅子、瞎了一只眼睛的司马师,他的立场又是什么?剧透说司马师死前最后的话就是喊了一声爹,但剧中杀他老婆明显是他爹的意思,他心里不矛盾吗? 司马孚也是一个传奇,嚷着“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的晋安平献王,历来褒贬不一。司马家每干完一件缺德事,他就一种义愤填膺的样子,每次都对着或死或活的皇帝说臣来晚了,然后蛋糕一块也没少分。演员说剧是按照“褒”来处理的,他代表传统儒生,对忠孝极其看重,最后与司马懿(司马家族)分道扬镳…… 我是个很喜欢悲剧的人,喜欢看一个个英雄从意气风发到灰飞烟灭。有时候被一个人的精神感动,就不大在乎能力如何了。昨晚看到武侯去世,悲从中来,对那个二十多岁从隆中走出,带着一身理想和抱负要兴复汉室,却五十四岁就秋风五丈原的奇男子,我只能说佩服得五体投地,佩服他的才华,更佩服他的高尚人格。诸葛武侯显然是拿来和司马宣王做对比的,同样受托孤之重,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另一个…… 印象很深刻的一个镜头,是武侯死后,姜维拿着武侯的羽扇,眼睛通红,满含热泪,深深望了一眼“克复中原”的旗帜。此后的姜伯约,带着武侯的理想活下去,六十多岁的年纪还在剑阁和钟会对峙。邓艾从阴平小道直取成都,刘禅不战而降,而姜维却依旧密谋复汉。姜维没有成功,但他令灭蜀的两个最大的功臣无一生还。刘禅都不在意亡国,他姜维究竟在意什么?他在意另一个人的理想,在意对另一个人的承诺。司马懿说他与诸葛亮最大的不同,是他对承诺没有执念。呵呵,承诺对司马懿来说算个屁啊。我理解自私的人,却崇敬无私的人。 为什么要为了对一个人的承诺和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为什么反倒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家族成了最终的胜利者?为什么三国后是一个让阮嗣宗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时代?——浪花,早已淘尽英雄。又为什么……我的品德与武侯相去甚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该叡叡颜值受到诟病,人设也被说太变态和历史不符,仍阻挡不住我要看的步伐。叡其实是个可怜的孩子,历史上和剧中都是。每天活得战战兢兢不是说着玩的,明明能力超好却只能在他爹面前装孙子。因母得罪,由王降为侯,之后事父事养母至孝——可我总觉得是装出来的。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里的“任心而行”让我爱恨交织。没有爹的叡真的是任性直率不做作,即位前后变化之大几可与杨广一战。他懒得做样子给世人看,他爹出殡都不去送葬——原因是天太热。世上怎会有这样的理由?每天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老爸杀掉,身为长子却直到他爹死的前一天才被立为太子。曹丕临死前倒是记起了他是曹叡的爹,一番对不起他对不起他妈的话就说了出来,可又有什么用呢?我不信那一席话能抹去叡数年如履薄冰的恐惧,他依旧是那个“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的可怜孩子。但可怜不是他可以作恶的理由,郭照也可怜。曹丕死时,别人都哭,唯独他贼眼飘飘却流不出泪来。 我要吹一波波叔的演技。他哭曹丕,把我的泪都哭出来了,当然后面的曹休曹真却是一脸mmp——这货怎么哭得这么狠?叡影帝模式开启,一口一个“仲达公”:你要好好辅佐我啊,我爸说这可是托孤给你。波叔哭得更厉害,叡又说忘不了仲达公当年对他的好,惹得波叔哭完老子的苦心托付又哭儿子对恩情的念兹在兹。我弱小的心都快被波叔哭碎了,真的有被感染到。 变态界里的战斗机,战斗机中的VIP。叡真是当得起这句话。按照他叔《洛神赋》那么抽象的描写,让谁也画不出一个像他妈的人来啊。不过有一先生听到“太阳升朝霞”后画了个太阳——我也是醉。目前看来,他对司马懿还不错,给了他一栋让司马家所有人目瞪口呆的豪宅,而且考虑极其周到。叡大兴土木爱造宫殿已初见端倪。司马懿看着屋里陈设,说这个那个的寓意,司马伦突然跑了出来。仲达以为自己绿了,当然啦,柏夫人是不会绿他的。郭照真是倒霉。

关于曹叡扮母,如果只看照片的话,百分之百的人会笑吧,肯定会有好多人直呼辣眼睛,可我看这段从头到尾就笑不出来。这小太监总算干了件人事,说世上仅有皇帝本人存着甄宓的神韵,让曹叡扮母,由画师看着皇帝的样子画甄宓。说实话,我也觉得这很难,但这世上有些牛人你又不得不服,真有人画出来了——我看这也仅限于电视剧里了。叡真的是爱吃蜜饯,是因为那里面有很多他的母亲的美好回忆,话说甄宓喝下毒酒后还吃了一颗曹叡给她买的蜜饯——母子互为最爱。叡痴望着母亲画像的时候哭了,剧的效果比截图好多了,音乐一起我直接泪奔。小太监辟邪也哭了,宫女哭了,画师哭了。辟邪和宫女哭,我觉得是因为他们理解曹叡的思母之情,感动哭了。至于画师哭嘛,我觉得是因为能保命了,喜极而泣,其中或许也掺杂着一丝感动吧。

夏侯徽和司马师超甜。我太喜欢这姐姐的长相了,不惊艳,不具有攻击性。张芷溪冷,唐艺昕甜,而她是很温婉,让人一看就很舒服。话说在司马家还没有忙着篡位的时候,司马师还是比较清闲的,在家给老婆画像,甜炸了!我不要相信《晋书》里的司马师杀妻!此时的夏侯姐姐(司马夫人)又怀孕了,前面的是女儿,两人当然希望能有一个儿子了,而且都还挺自信这一胎会是儿子,司马师老早就“我这儿子”叫开了,生下来又是女儿。我当然觉得女孩好,可古代人不这么想。夫人直言想生儿子,做丈夫的当然要安慰了,劝夫人以后不愁没儿子什么的。然而司马师真是没有生儿子的命啊。夏侯姐姐生了五个女儿,按生物学观点,当然是司马子元的XY染色体的概率问题。奇怪的是,夏侯徽死了之后,司马师21年间再也没有生过一个孩子,我们可以推测出司马师生育能力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除非他被绿,怎么从26岁起就好像失去了生育能力一样呢?就算是续弦有问题,妾总该能生吧。我对这事百思不得其解,我相信夏侯姐姐没给他戴绿帽子,也觉得司马昭不至于在这种事上搞鬼,想到最后发现只有言情小说的套路才能解决这问题:师徽爱得深沉。当然,这纯属我个人yy。真要是深爱,哪有后面一堆烂事?剧中司马师和大舅子夏侯玄的关系很好,一口一个“大哥”——随老婆叫的。一想起司马师最后夷夏侯玄三族,简直不寒而栗。宜脑补虐心小说。

司马昭与钟会来了一波商业互吹,还没有以后你要弄死我我要弄死你的苗头。想起这俩货害死了嵇康,气愤。我一看这钟会就来气,好想做了他。 何晏什么鬼???找了个女的来演。天朝现在要找阴柔气质的男明星太容易了,一巴掌下去能拍死好几个,怎么就找了个女的?昨天上午的年级会上,导员刚讽刺了魏晋男人的抹粉嗑药之风,我下午就看到了这个酷爱五石散的何郎。

——————————————————

更新一下。

我对司马师这设定其实是比较感兴趣的。剧中的司马景王与史书上的大不相同,尤其是性格。电视剧显然是将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智商给换了一下。

冒昧揣测一下剧情。夏侯徽是司马昭杀的,这基本就可以认定了,但从预告看来,这有可能是司马昭得到了司马懿的授意。司马师和其父其弟的关系应该会大有变化。司马师知道夏侯徽死因的这个时间点很有趣。直到夏侯玄死,子元还是双眼,但他知道真相的时候已经是独眼龙了。他是怎么知道夏侯徽死因的?我看了片尾的一个镜头,觉得是司马伦在搞鬼。这tm真是个搅屎棍啊,不愧是“八王之乱”的首祸,恁小的年纪就开始挑唆事。司马师和司马昭关系是很和谐的,而在剧里居然能看到白刃相见的片段,我不得不期待。另外,司马师对着司马懿流出的血泪实在好评!

——————————————————

司马杀孟达那一段,有一种后来他杀何晏的即视感,好阴险哦。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清理曹爽一党,何晏协助。等何晏把别人都清理出来,宣王还嫌不够。何晏懵逼:“难道是我?”宣王估计在贼笑:“正是。”这里杀孟达也是,不肯带他见曹叡,直接送去见曹丕,爽利地来了一句:“斩了。”

叡真是霸气。这种男人,算是变态帅吧。

司马昭野心毕露。这剧认为宣王并非一生下来就注定要当权臣的,所以从宣王的初心讲起,可为什么司马昭有一种天生要篡位的感觉?司马昭劝司马懿等诸葛亮攻下长安后再去救援,这样就可以完虐曹真了。这时候的司马懿还一本正经地训斥儿子。此处能看出以后的司马家的特点:家族利益放在国之上。对于“八王之乱”的那群货来说的话,是个人利益高于家族利益。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自私,宣王开了个好头啊。剧设司马昭像爹,司马师像娘。宣王说这句“随我啊”的时候,用的是疑问语气,当然在我们心里,陈述句更为恰当。

打街亭之前,司马懿还没拿到马谡的驻军图之前,不肯让司马师当先锋轻易涉险——毕竟他这时候不清楚对手实力,把张郃踢了去。等知道了马谡屯兵山上,心里那叫一个后悔啊,这神情……啧啧啧。反应过来说了句“再晚就都是人家的了”就慌忙带着儿子去抢人头。

对空城计这一段的拍摄挺有意思。诸葛与司马打了一场心理仗,颠覆了以往的设定。司马昭猜出了父亲的心思并说出来,被甩了一巴掌。

我觉得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很微妙啊。诸葛亮仿佛有两个不姓诸葛的儿子,一个姓马,一个姓刘。对姓马的,他是一味惯着。诸葛武侯像班主任,马谡像是班里那个学习好又机灵懂事的最受老师疼爱的学生,老师知道他有些小毛病,想让他办大事历练一下又不放心地千叮咛万嘱咐,学生对老师的嘱咐不以为意,俏皮地做鬼脸,总以为老师多虑。剧里的图我没截。这种学生呢,往往不受其他同学待见,但别人也不敢得罪他。我小学的时候,和这种人就有点像,不过现在已经改了。对姓刘的“儿子”呢,他是一味要求严格,由于太不放心就干脆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只让他做功课读书。武侯对刘禅是真关心,刘禅对这种关心表现得很开心,可我觉得他实际上并不开心,话里隐含不满。另外,要“灭魏斩叡”的武侯夸小叡聪明,我还是蛮开心的。呃……武侯这样夸小叡的潜台词是不是阿斗不够聪慧啊?

回到家中的司马懿真的好牛。才和张春华做完了羞羞事,又去找柏灵筠。好体力!春华因为司马懿对司马伦太好而吃醋。仲达对子上说“慈母败儿,慈父更败儿”,这真是给自己立了一个好大的flag,后来的司马伦……春华好有心机,把司马懿的腰带勒得紧紧的,看仲达见到灵筠后解腰带那个费事啊……

司马昭和夏侯徽的这一段很有意思。《三国演义》说司马代曹的禅让仪式是依样画葫芦——当年的曹丕对刘协的方法呗。编剧誓要发掘(编造)司马家和曹家更多的相同之处。后世好事之人编出来曹植和甄宓这一对叔嫂恋,为了对称,司马家肯定也要有一对。于是乎,就有了司马昭对夏侯徽的暧昧情愫。说实话,我对这个一点都不反感。这样的话,结合后面的司马昭杀嫂,曹元仲的“大魏第一变态”(我封的)之名就要保不住了。这样的话,司马昭和夏侯姐姐就有了个参照物——北齐武成帝高湛和嫂嫂李祖娥。当然,我觉得高湛更变态。司马昭看夏侯徽时,真的是痴汉脸啊……亲自为嫂子挑做衣服的料子,这样真的合适吗?好在夏侯姐姐和司马师伉俪情深,不为所动。司马昭很在乎嫂子是否关心他,问“你担心我和大哥吗”的时候,居然……把他放在了他大哥前面。日军轰炸香港时,张爱玲在难后想到的,是如果刚刚自己死了有谁会知道。而我们的司马子上同学想到的,是一个人万一在战场上被杀,会连家书都来不及写。所以,杀人后受到冲击的他……想逃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嫂子。还真tmd浪漫啊!夏侯姐姐听了很尴尬。司马师和夏侯姐姐还没这么腻歪呢。重申一遍,我对这段不反感。三观崩塌,节操碎了一地的我啊……

夏侯姐姐真是会教孩子,教弹琴,不许小孩穿太奢侈的衣服,真是好妻子好妈妈。好喜欢啊。

 短评

本来就只是想瞅一眼的,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了好多集😂前几集真是精彩,曹操演得真好,李晨的演技也让我改变了一些对他的看法。虽然曹丕跟郭照挺甜的,但我还是站了丕宓,虐是虐,但带感啊~~“曹子桓,如果有来生,我不愿见到你”,李晨的那个手啊,表现出想挽留又不肯示弱的心理,唉!

4分钟前
  • Lydia
  • 推荐

还我杨德祖,还我曹子建,还我荀文若,还我曹孟德!我没有司马懿的胸怀,我也不想跑赢时间,我只愿能伴古人左右,再看一眼当年的河山。

9分钟前
  • 歧楷
  • 力荐

司马懿凭借着华佗教授的五禽戏,熬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熬过了曹叡,熬过了诸葛亮。

13分钟前
  • 令希丰
  • 推荐

我希望看到的历史剧是在史学界公认的基本史实和最新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扩充改编的而成的,并且这种改编具有起码的史识眼光。因为我认为在某个时空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比小说刻意安排的情节还要精彩得多。很遗憾,经受过严格史学训练又深谙影视制作之道的少之又少。

17分钟前
  • 俺知道恁县
  • 较差

我爸问我怎么还不睡……我给我爸看了第一集……我妈问,你们两个怎么还不睡……

18分钟前
  • Cenjee_
  • 力荐

第二部的野心明显要更大,完全是照着权谋战争史诗的拍法,没了于和伟,来了王洛勇,本剧真的发现了不少老戏骨。但更让人惊艳的是幕后团队的创作诚意,尤其是空城计一节改编的好,终于跳出了过去国产历史剧的框架,拍出了更具有现代感的戏剧张力,人性和历史的深度挖掘立住了,这剧已然成功了一大半。

20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这天下从来都没有太平过。

21分钟前
  • 谢小迪
  • 推荐

斗曹操走脑,斗曹丕走心,斗曹叡就只能走肾了。

26分钟前
  • 宅神爷
  • 还行

这剧编剧水平有限,将大时代的变迁的笔力不足转嫁到家庭矛盾纠纷,家庭伦理纠纷喧宾夺主。细节考究,大局抓瞎。司马懿作为政客的老谋深算被强行写成了网文白莲花的强行黑化之路。国剧终于在漫长的大女主玛丽苏剧时代后迎来了新的剧种:变性大女主玛丽苏剧。看在马桶的楠木材质上能给到及格。

31分钟前
  • 曼特宁
  • 还行

看过上部感觉是再给司马懿洗白,而且在曹操死后剧情并没有太出彩,但是《虎啸龙吟》看到现在还是很满意的,也没有了洗白的感觉,并且感觉司马懿的人物性格会在下部有个很大的反转。身处乱世何来无辜,编剧并不是想洗白司马懿,是想表明“任何人物都是时代造就”的观点。

36分钟前
  • 天生这么红
  • 推荐

何其壮观的一生,不知历史如何评价司马懿,究竟是忠还是奸。四朝皆信赖他,事事于国有利,但最后他也的确权倾朝野,党羽遍布朝堂。脖子上架着刀开始入仕,刀拿在手里去世,老骥依旧笑春风啊……

40分钟前
  • 七沐妹妹
  • 推荐

第一部虎头蛇尾,第二部蛇头虎尾,最终加起来86集,只有最前最后的20余集是出色的。剧作上涉及诸多三国名场面,但都采用了较有新意的处理方式,导致多次罔顾历史、造成谬误,是三国题材“全面权谋”拍法后的掣肘,且拍得也过于聒噪。但如果这是正剧...估计时至今日也无人想看。国产剧在篇幅上的优缺点一览无余:用86集的篇幅来展现司马懿的一生,最终是如何成为一个截然相反的人,这过于冗长,却又做到了“漫长的必要性”——成百上千的“做局”看似皆为权谋,但每局之间都细微改变人物塑造的走向,与《甄嬛传》同构,司马懿的形象被不断360度扭转,到最终老年之时已臻入化境。吴秀波演得真好,也许能排到上个十年中国电视史里的大男主TOP5,不过这也就是他人生最后的巅峰了...

4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登上了至高之位,第一件做的事是把多年对母亲的思念近乎病态的表现出来,这么多年肯定是憋坏了吧

50分钟前
  • 陆逊
  • 力荐

刘欢变态般的演技炸裂

54分钟前
  • 小纯汀在奋斗
  • 力荐

如今,这样的片子不五星,那就没有五星片了。

56分钟前
  • 少主
  • 力荐

刷了六集有点想弃剧了。跟上一部一样,细节考究,大局抓瞎,檀香木马桶——可惜了材料

57分钟前
  • 郁卞丢
  • 还行

终于能和李晨演的曹丕说再见了。

1小时前
  • 熊罴怪
  • 力荐

本剧富含大量镜头语言与留白,精妙绝伦。老年司马懿演技炸裂,展现出吴秀波把控高难度复杂人物的极高水准。苍老的体态,阴鸷的眼神,甚至令人震惊的声线变化,诠释了被欲望吞噬的人如何权倾朝野心入魔道。画面闪回初入仕时的清俊书生,那一作揖一回望,恍如隔世,才真正让人唏嘘,时间终究摧折了人心。

1小时前
  • 休矣美矣
  • 力荐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诸葛亮的演员我很喜欢,演出了武侯的忠义,却又没有多智近妖。

1小时前
  • 尽欢
  • 还行

如果有人看到司马和诸葛成为了好友或者诸葛战斗力下降了,嗯点下我,木有也可以点,反正我就是不喜欢连三国志都不要的三国时代

1小时前
  • 雪雒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