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城

惊悚片美国2021

主演:马特·达蒙,卡米尔·科坦,阿比盖尔·布雷斯林,利鲁·肖沃,狄安娜·杜纳甘,伊迪尔·阿祖格利,安娜·勒尼,茂萨·马斯克里,伊莎贝尔·塔纳克,奈德拉·阿亚迪,吉尔伯特·特拉尼亚,威廉·纳迪兰,沙扎德·拉蒂夫,米歇尔?邦波,莎拉·布鲁克斯,埃里克·斯达克,罗伯特·皮特斯

导演:汤姆·麦卡锡

播放地址

 剧照

静水城 剧照 NO.1静水城 剧照 NO.2静水城 剧照 NO.3静水城 剧照 NO.4静水城 剧照 NO.5静水城 剧照 NO.6静水城 剧照 NO.13静水城 剧照 NO.14静水城 剧照 NO.15静水城 剧照 NO.16静水城 剧照 NO.17静水城 剧照 NO.18静水城 剧照 NO.19静水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9 01:07

详细剧情

影片围绕一个来自俄克拉荷马州的美国石油钻井平台钻工比尔(达蒙饰)展开。他不得不前往马赛,拜访他久未谋面却锒铛入狱的女儿(布雷斯林饰),他的女儿坚称并没有犯下谋杀罪。面对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以及复杂的法律制度,比尔决意孤注一掷拯救他的女儿。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与一位当地的女性和她的小女儿建立了友谊,也开始了个人的探索之旅,并获得了更大的归属感。

 长篇影评

 1 ) 拯救女儿Alison

平时很喜欢看罪案相关的内容,所以片子看到一半就意识到了主故事线索是改编自“天使杀手”Amanda Knox一案。只不过涉案女儿的家庭环境从小康中产变成了南方底层红脖,发生地从意大利转到了法国马赛,现实中遇害的英国妹子和牵扯进案子的美国姑娘也不过是室友关系,并非情侣。

讲点电影里觉得有趣的部分,把家庭环境和男主性格刻意设定为来自南方、直率鲁莽、不善社交的底层红脖民工形象,应该是为了更好地体现那种身处一个文化上相对排外的异国环境的无助和迷茫感。意大利和法国的共同点在于都很坚持自己的语言环境,但意大利人还是相对热情,不会法语在法国真的寸步难行。向来觉得受到欢迎处于世界中心的美国人突然成为“外地人”,失去了优越性,这种身份处境上的置换与结尾领导热情发言,人民欢迎回家形成鲜明对比。看来天下乌鸦一般黑,在外只能靠你自己没人管你死活,一旦救回来了都是集体功劳。

片中也涉及到了欧洲人对美国政治的普遍的片面化了解(比如投不投川普、是否控枪),讽刺美国向来横冲直撞没法真正放下身段和骄傲融入别国文化,也讽刺了欧洲公检法系统的疲软和治安问题。今日辱美辱法2/2。

父亲的角色和他的赎罪是本片一条重要的线索。想到马达现在已经开始演爹了顿时感觉自己也老了😢 和大部分重组家庭爱另一半然后爱屋及乌地爱对方孩子的过程不太一样,我倾向于Bill是因为爱Maya才爱她的妈妈。而他对Maya的爱来自于对自己女儿多年疏于照顾和交流的愧疚:他照顾Maya,接送她上下学,带小零食,给买球衣,配看动画片,甚至带去看球赛……这些他可能从来没有为Alison做过的事,他从来没有扮演好的父亲角色,这些间接导致女儿远走他乡又“蒙冤”入狱的罪,都在Maya身上得到了救赎。一个比较感人的点是在被迫离开前,Bill特意和Maya说了I love you,这是一个父亲对两个女儿最深沉的歉意和爱。赞一波小姑娘的演技,把早熟又早慧又渴望父爱的小女儿形象很好地展现出来了,表演又自然,她哭的时候我都要哭了🥺她面对警察坚持不翻供,也是因为她真诚地爱着Bill,像任何一个朴素地爱着父亲的小女儿。当然,影片的最后我觉得还是蛮残忍的,亲女儿是得偿所愿了,可怜Maya得到了父爱又失去,到头来不过是镜花水月梦一场。

亲女儿Alison的演员也是童星出身,演过《阳光小美女》和《姐姐的守护者》,也算是女儿专业户了。现实中的Amanda到底有没有罪到今天还是一个谜,但她好歹也得偿所愿回国了,还出了传记。真实事件里最可怜的还是无辜的英国留学生,年纪轻轻就命丧他乡。Life is brutal,珍惜生命,珍惜身边人。

 2 ) 一个父亲

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律师不管,自己调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莫名其妙跳出来个退休警察,主动告知DNA监测一事有些突兀。但至少给了Bill一个目标,就是拿到对方的DNA。然后他去到了对方地盘开始打探。这一切前提都和能够飓风营救女儿的Liam Neeson差不多,但可惜这次来的不是Jason Bourne。让人打了一顿,眼睁睁的看着想找的人从自己眼前离开,他无能为力。

四个月,Bill其实已经半放弃了帮女儿脱罪的想法了,他留下来或许只是因为没有回去的理由。毕竟女儿还在这个城市,而且他又有了新的牵绊。带Maya去看球其实也代表他开始融入了正常的生活,并接受了现实。或许他的计划是在马赛待上四年,每个月接女儿出来一天,反正她和Virginie母女相处也不错。但更大的可能依然是他没有计划,所以继续延续当下的生活。但他看见了Akim,想起了最开始的初衷。

退休警察发现了和现场不明DNA符合的样本,这件事本身就很有疑点。退休警察怎么发现的,从什么人身上发现的,他怎么拿到的,他拿到后又是什么契机让他会和五年前的一起案件进行对比。交易的时候一直说这事危险,不能让人知道。结果这事他自己就给揭晓了。

验出了可疑DNA,那就知道了嫌疑人是谁,既然放了Allison,那应该就会开始通缉Akim。但真相却是Allison其实是牵涉其中。所以只要警方抓到Akim,就必然还会牵连出Allison。所以结尾的脱罪,其实总体来说并不肯定。这让最后静坐看云卷云舒时除了对心境改变的感叹外,还在现实中有些不确定性。

Bill问Allison为什么选择来马赛,她回答因为离家远,可见她对家庭是有抵触的。再加上妻子的遗物全都遗弃,以及和自己的母亲相处也并不融洽,可以知道以前的Bill并不是个顾家好男人。因此他在法国和Virginie母女相处时候的种种,也是有些不可思议。只能用年龄到了转性了来解释吧。

 3 ) 静水城|一个父亲能为女儿做的

故事里头的呆萌,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父亲。

都是吃的没文化的亏,呆萌基本也就是个靠出卖劳动力换取糊口的中年男子,该有的中年危机,一个都没落下。

就是这样的一个男子,还得去语言不通的马赛去看女儿。

女儿在马赛已经坐牢坐了五年,接下来还有四年。

这次见面,女儿给了呆萌一封信,让他转交给律师,说当年的案子,如今有了新的证据,希望可以获得重新审理的机会。

当然了,这信是法文写的,呆萌看不懂,也就是个信使的角色。

律师一口回绝,仅凭一些“听说”,法官是不会重新受理的。

按照故事的套路,这十有八九是一起冤案,呆萌绝对会解锁他“隐藏”的特工技能,然后顺利的把女儿救出来。

可惜实情可不是这样。

故事对女儿的案情,交待的遮遮掩掩,得耐心看下去,才知道女儿究竟犯了什么事儿。

话说这事儿,当年还真引起过轰动。

媒体的标题,基本也是极尽吸引眼球之能事,渲染成“蕾丝因爱成恨,杀死同居伴侣”。

不过,马赛的法律也够意思的,根据故事透露的细节,当时女儿的舍友死亡的时候,女儿还在酒吧,虽然俩人确实曾经争吵,但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把呆萌的女儿送进了监狱,也不知道凭借的究竟是什么法条。

关于这点,呆萌的女友,也曾经抱怨过,大概在马赛,确实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反正不管怎样,呆萌的女儿是光荣入狱了,但是心里还是委屈的。

凭着女儿的一句话,呆萌就开始了寻找真相的旅程。

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特别是语言还不通,呆萌需要一个帮手。

这个帮手,是通过“对不起,我不会说英语”这个梗才认识的。

在故事里头,老实巴交的呆萌,只玩了两个梗。

这是其中一个,另一个得呆萌上了三垒才能玩。

没钱的呆萌,在异国他乡,被狠狠揍了一顿。

没有解锁“特工”技能的呆萌,被揍了一顿后,立马老实了。

为女儿翻案的事儿也就这么拖着,呆萌在马赛出卖出卖体力,慢慢就和房东太太建立了感情。

就这样一直等到女儿可以获得出狱一天的机会。

知道翻案无望的女儿,出狱后倒是和呆萌的“一家”相处的相当融洽,一天过后,回到监狱,女儿选择了自杀。

内疚的呆萌,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无法释怀,但又无可奈何。

这件事儿,成为了呆萌心中的一根刺。

奇怪的是,自杀未遂的女儿,在此后却相当坦然,反过来劝呆萌,一切都可以放下。

此时的呆萌,大概也习惯了马赛的生活,不知不觉,呆萌也和房东太太摸上了本垒。

可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呆萌在和“小女儿”看球赛的时候,又看到了当年的小伙儿。

这次呆萌没有犹豫,直接把小伙儿禁闭在地下室,然后花了大价钱请私家侦探检测DNA。

当年案发现场出现的不明DNA,如果真的出自这个小伙儿,天知道呆萌会干出什么来。

可是事情的发展,从来就不在套路上。

地下室的秘密完全没关住,DNA检测结果还没出来,警察就已经找上了门。

其实这段很疑惑的。

事后,私家侦探向法院提交了DNA检测报告,法庭根据这份报告,立马释放了呆萌的女儿。那呆萌囚禁小伙儿完全没有意义,还搭上了房东太太和“小女儿”的信任,有点得不偿失。

不过,在囚禁的过程中,呆萌仗着自己半吊子的法语,从小伙儿口中得知了一个秘密。

这个秘密,呆萌一直等到和女儿回到了美国,才和女儿一起面对。

故事就是这么的反套路,随着剧情缓慢伸展,基于已知信息的推测,基本都是错的。

呆萌最后还是和房东太太说了再见。他和“小女儿”的感情,或许只能以后用来回味。

现实或许就是这么无奈,接受可以接受的,学会接受不能接受的。

日子慢慢过,时光缓缓流。

 4 ) 从足球的象征意义来谈谈电影《静水城》中的足球要素

今年戛纳上映的《静水城》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电影,剧情大致改编自著名的“天使杀手”案,但导演并没有单纯聚焦于案件本身,而是在事件之外以马特达蒙所扮演的美国蓝领为视角展示了一个多元社会的文化交流与冲突,而其中足球则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由于语言的隔阂,一个美国石油工人来到异国他乡的法国马赛为自己女儿讨回公道这件事本身就是困难重重。而马赛这座城市还有其特殊性,它是法国非洲裔移民最多的城市。这种背景设置为影片中展现的文化冲突提供了一个舞台。

马特达蒙在马赛首先面临的并不是文化上的矛盾,而是价值观的冲突。女主角作为法国高知的一员自然是典型的左派角色,在帮助马特达蒙寻找线索的过程中,因为一个店铺老板认为阿拉伯裔应该被送进监狱而情绪失控,认定他是种族主义者而坚决拒绝同他继续交往。这在马特达蒙看来是一件难以理喻的事情,以美国普通工人的视角来看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相反他会认为女主才是奇怪的一方,事实上他的确是这么想的。好在马特达蒙在女主询问他是否给特朗普投票时含糊其词地糊弄了过去,否则这两人恐怕早早就要一拍两散了。

价值观的冲突之后,文化上冲突接踵而来。女主和前夫所生的混血小女孩代表了马赛当地人的身份共识,而她想要一件马赛队的球衣。马特达蒙一开始对此是嗤之以鼻,认为“足球是哭唧唧的女孩运动”,是男人就应该去玩橄榄球。此中“soccer”和“football”的不同文化指向自不必细说,反正小女孩是立刻向马特达蒙表达了不满,并列举了帕耶、托万、酒井宏树等当时马赛现役的球星来表示她对马赛队的爱。

之前开头提到过,马赛是一座异常多元的城市,不同族裔在此共生,那什么是维持不同族裔之间交际的润滑剂呢?导演给出了相当明确的“暗示”:足球。

随着剧情的深入,马特达蒙逐渐适应了马赛人的生活方式。出于对小女孩的父爱,达蒙搬砖买了两张韦洛德罗姆球场的门票,电影自此之后有相当一部分镜头对准了马赛主场内部的狂热气氛。虽然没什么用,但根据一些镜头,我还是推断了一下这场比赛的背景细节。

首先镜头给到了帕耶,马赛34岁的传奇队长。电影里的小女孩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帕耶的热爱,事实上帕耶的确是马赛这座城市的英雄,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当然,西汉姆联和葡萄牙队球迷肯定不喜欢他)

这场比赛最明显的特征是球衣,纵观法甲联赛身穿绿色球衣的那必然是圣埃蒂安。比赛中马赛9号贝内德托接队友传中破门,贝内德托在19年至21年间为马赛效力,因此这场比赛可以确定为是2019-2020赛季法甲第4轮马赛主场1:0战胜圣埃蒂安的那场比赛。(然而“天使杀手案”重审其实是2011年的事)

达蒙大哥那场比赛亲自去的还是P的呢?

电影场景

现实照片

额,有点跑题了,不过导演用如此之长的篇幅去拍一场球赛本身就相当令人费解,抓那个阿基姆需要这样一场球赛来铺垫么?我想其实没有必要。导演更多的是在表现足球作为一种文化凝聚人心的力量,赛前天空中挥舞着的阿尔及利亚国旗一闪而过,不同肤色种族的人们拥抱在一起唱跳。此时他们摒弃了旧的身份,共同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马赛球迷。这也许才是这场球赛想表达的和新内容。

PS:《静水城》除了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之外,其它部分也值得仔细去看,尤其是导演对美式霸权的微妙讽刺。达蒙绕过法律暴力搜索出来的证据却实锤了女儿的确是幕后凶手,片尾美国政府最后大言不惭的向世人宣告是他们成功带回了达蒙女儿……然而种种这些展现在140分钟的电影里竟然还有些拖沓,不够紧凑的情节也许是电影最大的败笔。

 5 ) 《静水城Stillwater观后感:鲜活的城市和身处异乡的无力》

主观评分:9/10

客观评分:8/10

优点:

-优美的摄影,极佳的光影和色彩

-对马赛细致的刻画,朴素的氛围营造以及合适的场景选择

-特征鲜明但又不符号化的人物刻画

-主角与一个跟他格格不入的社会之间的关系刻画

-主旨明确,没有在与主题无关的事物上花费太多篇幅

-较好的节奏把控和充实的故事内容

缺点:

-影片后半段人物行为有些失真

跟我第一部影评的电影《弱点》一样,《静水城》也是我曾经在刷百度的时候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才得知的,这部电影跟人一种很整洁的感受,从简介,海报和那篇文章开始它的组成就很明确:马特.达蒙,红脖子,法国城郊,刑事案件,很难说到底是什么元素让我后面一直记着它,也许它们都对引起我的注意有帮助,但是大概率还是那篇文章里提到的影片主旨——身份认同。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蓝领工人比尔漂洋过海去帮他的女儿洗脱罪名的故事。

主观评价:

最终,影片深深戳中我的有两点:对现代法国市井的环境描写以及身在他乡的疏离感。先说前者,我对法国的兴趣可能超过大多数欧美国家,这里是电影的起源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都是传唱度很高的历史事件和形象(记得最先是小时候看《天才眼镜狗》才得知的,算是最早接触的欧洲历史事件),到后来我最喜欢的长篇小说是《悲惨世界》,最早通关的开放世界游戏是《刺客信条:大革命》,算是通过娱乐作品对其有了印象。再然后,结合上面的因素可能还伴随着其他辅助原因我还在我现在的学校里选修了法语,借此也展开了更多的认知。

而电影里所展现的法国是一个让我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它是一个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油光发亮的小轿车和面包车停泊在有着保守估计几十岁的房屋和狭窄的街道之间,堆满杂物的客厅中坐着用着苹果电脑的人们,在闹市,你还可以在街边发出各种五颜六色的光和声响的玩具商那里买到跟国内一样的低质量塑料玩具(虽然我以前买的少,但看着比尔给小女孩的那个玩具坏掉的时候还是感同身受)。古老的环境里迸发出不和谐的新事物,整座城市仿佛在走向现代化和保留自己的历史底蕴之间左右为难。虽然我生活在深圳,这个城市并不老,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如此矛盾感的存在,而我有时在旅途中能够见到一些老县城,我的老家也是其中之一,它们能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我感到陌生是因为片中的马赛与我以往认知中的法国有些不同,而我感到熟悉也正是因为这不同,反而与我自己的家乡有些共同点了。影片对于摄影,色调的把控使得市井氛围能够成为一个看点。

而身处于一个陌生环境,与周遭的一切都有着一层看不见的隔阂,则是氛围刻画的进一步衍生。我在对《弱点》的影评里就提到过我自己小时候去美国的一次经历:

“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的父母带我去过一次美国,都说七岁以前人没啥记忆,但我却依然记得有几次去过当地幼儿园的感受,那只是一些残缺的片段,现在想起来却依然不寒而栗。耳边一片嘈杂,一名老师在用我所不能理解的语言呼唤我,而我则缩在洗手间的墙角几乎埋着头,与这片嘈杂的环境奇怪的融在了一起。”

我觉得这段话值得为《静水城》再回收利用一遍。《静水城》里所展现的隔阂是语言,以及文化。周围的人全都说着与比尔不同的语言,而当我们听着我们不熟悉的语言时到底是什么流入我们的耳朵里?我们不知道这些句子的含义,因此我们不会展开联想,我们只会听到这些语言的声音本身,换句话说,陌生的语言屏蔽了我们,在耳朵里它们只是一团乱码。对比尔来说自然是如此,在最开始,法语便是一堵高墙,堵住了比尔寻求帮助的渠道,即便在女主的帮助下其限制依然存在。而比尔直来直去的性格还与这层隔阂展开了进一步的碰撞,简单来说,他见任何人都说英语,知道对方会英语就大段大段的说,对待法国小女孩也是直接用英语交流,有时候说了一大堆发现对方不会说就拎包走人,留下对面的一脸懵。而当他情绪激动起来的时候,比如去急诊看望自杀未遂的女儿时面对不会说英语的医生依然坚持用英语表达他要留下来。

这样一层限制,搭配他作为一个蓝领工人的身份,将他在这个陌生社会的渺小体现的相当鲜明。在我写这篇影评的时候,还有不到一个月我就要去美国留学了,之后我意识到,从《弱点》到《静水城》,我都一直在着重关注这些与其身处环境格格不入的人,我实际上将我自己代入了进去,我注意到并观看这些电影是我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的体现。

客观评价:

即使是从客观角度来讲,本片也依然像一部高分作文一样对其主题,也就是“身份”,拥有相当明确的强调,换句话说,编剧很清楚他要写一个怎样的故事,而一个明确的写作目标基本为讲好一个故事打下了基础。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比尔的女儿让他送一封信,但她仗着他不会读法文,在里面写上了不信任他等内容(后来请人翻译才能知道),包含这段剧情在内,整部影片都在塑造这样的对立感。现在我就不说更多,上一部分已经讲的很明确。

而抛开“身份”这一主题,《静水城》也有使它能够讲出好故事的基石,对人物动机的强调。我个人感觉纵观所有的故事,“亲情”,比如本片的父女情,一直都是很狡猾的万能大前提,只要环境够极端,只要主角是一名家长,或者是一个孩子,并为了自己的家人而行动,你作为编剧就可以让他/她有各种表现而不显得突兀(当然是相对的,得看整体的剧中环境甚至是选材)。如果“身份”是影片主旨和戏剧冲突点,比尔对女儿的爱便是支持剧情推进,支持他作出坚定选择的理由。《静水城》的导演很聪明的抓住了这一点,并将其融合进自己的场景调度中。

在得知比尔要寻找的潜在嫌疑犯可能藏在一栋像九龙城寨般的廉租公寓中后,这座建筑群便成为了影片前中部分的一个象征,它当时被给了一个镜头,镜头里这座陈旧的建筑宏大,肃穆,并伴随着画外音里女主警告比尔不应该去“那种地方”,我就知道,比尔一定会去。在此后,每回他开车/坐车(记不得了)都会看一眼那里,当他盯着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他在盯着保释女儿的机会。而到了片子的中途,被人物动机的驱使下他终于来到建筑脚下询问是否有人见到那个男孩,那个嫌犯的时候影片也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让我们见了他一面。

只是即使有如此强大的动机,影片后半段比尔依然做出了一个相对失真的重要选择。

(重要剧透,没看过的可以撤了,总体我是满分推荐你去看这部电影的,真的很值得看!)

他在几经周转后一个人逮到了那个男孩,但他选择把这个人像很多犯罪片,恐怖片一样囚禁到了地下室里,大致是要确认他无罪才让走。尽管主观来看事情发生的太快,他一时也没有别的选择,但在这个几乎无依无靠的社会,他也应该明白一但这件事曝光就又是另一场跨国案件,和整个偏写实的故事相比,这一举动依然相对夸张。好在最后由于大家社会地位都不高,在警察的暗示下女主放走嫌犯后,整件事情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结尾的这件事似乎像是编剧需要将对案件的追查和与女主以及她女儿的生活两条故事线进行收束而写的。总的来讲,相对合理,但还是有点突然。

最后,这不影响《静水城》的独特和优秀。它的故事讲得很好,甚至没有,个人认为,明显的逻辑问题,而它极为突出的优点,对主题的刻画等,使我相当推荐它。

很不错的海报,把主要元素凸显的很明确。

 6 ) 寻找和触摸:爱、善与恶的心灵边界

由真实事件改编成电影如今已司空见惯,也成为近年来电影创作的一条捷径。类似的影片往往会在片头打上醒目的说明文字,通过取其真实,吸引观众的兴趣和眼球。但《静水城》则没有这么做。初次观影时,我也并不了解故事源于一个曾经社会影响如此巨大的真实案件——Amanda Knox“天使少女杀人案”。而是观影后通过网络搜索才了解到这是2007-2015年震惊欧美社交网络的跨国大案。

电影脉络和真实案件无太大差异,只不过事发地从意大利变成了法国。令我好奇的是,导演如此克制地处理“IP”,寓意为何?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可能涉及侵权改编的风险考量,但这个社会案件并非出自某人传记,很难谈得上侵谁的权,姑且不论。

其次,汤姆·麦卡锡作为成功拍摄荣获2015年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同样是一部源于波士顿环球报真实事件的改编电影)的导演,他之所以取材这一案件,更关注的当是事件本身所给予观众乃至社会大众的深度思考。同时,他刻意隐去取材真实的“噱头”,恰恰减少了事件背景对观众观影预期的干扰,尽力将这部电影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抛去一切先入为主的偏见和情绪,来认真倾听和思考。

影片中,女儿Allison最后向父亲Bill坦诚了自己并非无辜。而真实事件中,Amanda是否承认至今也未可知。或许,这也是导演对该事件所做的一个最重要的细节改编,因为这一改编,整个故事所赋予的意涵变得更加丰富而令人深省。

由于电影赋予了案件一个虚构的“真相”,我们无需再热衷于探求“谁是真凶”,转而去观照和思考事件中人物所展露的人性复杂的一面——爱、善与恶的边界。其实,通观影片中的所有主要人物,导演无不赋予了他们各自对于这三者之间复杂纠葛的多重面向:

电影的第一视点父亲Bill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个普通的美国工人,一个有犯罪记录的底层人,一个深爱女儿又深信女儿无辜的父亲,其身份本就充满着难以界定的复杂性,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

而在孤注一掷帮助女儿寻找“真凶”的过程中,则更一步刻画出他“心向善”却“行向恶”的矛盾性。他的善,在于对女儿“无辜”的笃信,对Virginie和Maya母女两人的真情;而他的恶,则体现于为求证据不择手段,不惜采取违法绑架的手段。当最后他得知女儿其实并非无辜时,他虔诚向善的信仰世界也彻底崩塌,即便如愿带女儿回到了家乡,可眼前的一切都已“不同”。他的善心与恶行,不仅成就了女儿的“伪善”,而且出于对女儿的亲情私爱,心中向善的他最终选择了沉默,无奈接受自己“恶”的一面。

女儿Allison,一个异国求学的“天使少女”(真人Amanda的颜值绝不亚于演员),一个深陷冤情的“无辜者”,一个对于父亲而言充满未知的女儿,她的“善”与“恶”与父亲截然不同。当最终得知她实为真凶的那一刻,回首之前她在狱中同父亲的种种巧言令色的说辞,更觉出她的心生“恶”念,无论是撒谎、欺骗、甚至狱中自杀,都是企图利用父亲对她的亲情之爱为她寻求“真相”,都在向外界虚构一个无辜者的“伪善”形象,只为达到重获自由的结果。

Virginie,一个从事于戏剧创作,会讲英文的法国独立女性,她前后言行的微妙变化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普通人或者旁观者在生活细处“善”与“恶”的双重性。她初次与Bill邂逅时,借着酒意佯装听不懂英语,却在次日由于后者对女儿的照顾,由主动登门致谢和道歉;又如:导演富有意味地安排了一场“面具戏剧”的排练场景,似乎就在暗示着人性真实与“假面”的矛盾;更加浓墨重彩的对比是,电影前半部分通过她一路帮助Bill在法国生活和寻找证人的过程,刻画出她内心“愿为善助力,但绝不为恶行”的善恶观念,然而讽刺的是,当最后得知Bill绑架了关键“凶手”Akim时,正是她出于对Bill的真情爱意,选择提前放走了地下室的Akim,才让Bill免受牢狱之灾。此时此刻,她打破了内心曾经笃信和坚守的“善”与“恶”的底线,她的心灵世界就此面目全非,这也是她最终与Bill分手的原因所在。

Maya,影片中最为纯真善良的小女孩,她几乎始终都在向片中人物和观众们展现出“人之初、性本善”的初心,正是她的存在,让Bill寻回父女亲情的温暖,重拾男女爱情的甜蜜,感受到世间有真情的美好。然而,故事中她同样成为了Bill从事绑架恶行的参与者、见证者和保密者。尽管她一直在通过质问“你会不会杀了地下室那个人?”提醒着Bill不要一错再错,但她最终还是出于对Bill父爱式的情感,选择了撒谎,应对警方的询问。那一刻,幼小的她,内心深处第一次遭受到善恶间矛盾的痛苦折磨,她也不再是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了,他一去不复返地被迫走进了成人的复杂世界、含泪告别深爱的Bill,是她不得不做的选择。

影片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出四个人物内心情感、善良与恶念三者间多重面向,里面有太多的不由自主,有太多的情不自禁,有太多的自我否定,有太多的不可挽回,但这就是世俗人性尤为真实的面貌,我们都没有一张纯粹的脸庞和心灵,有的只是难以言喻的复杂和矛盾。

我想,导演再次呈现这个真实案件,并不在乎事件真相究竟如何,正如片中借Virginie戏剧排练时那个特写镜头的独白:“这不是真实的,只是有个故事要讲”。

他更在乎的是,带领着观众重新去探寻一个“心灵真相”:触摸一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的那道关于爱、善与恶的心灵边界。它客观存在,但又若隐若现,它影响着我们世俗的价值观念,却又往往被我们的世俗情感所影响和改变着。

 短评

很喜欢影片的意境 文化的交融也很有意思

8分钟前
  • nobody
  • 力荐

剧本写得相当好。细腻、曲折,偶尔温暖,但大多数时间里都比较沉重。尤其是最后⅓那部分,胸口就像压了块石头般,实难释怀。

12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最大的问题在于,似乎想要把一个颇具震慑力量的故事拍得带些轻松,但最后的观感就是觉得两头不沾。既少了点凝聚力,又有点过于讨巧,140分钟的片长也让整个故事显得有些拖沓,唯一值得说的大概是片中达萌作为外来人的心态视角,对比有效。但还是不太看好这个片子颁奖季的走势。另外,类型里的“惊悚”是谁加的?就离谱,这片子已经不能再温吞了吧。

14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一张电影票钱看了10集迷你剧

15分钟前
  • 毛不安
  • 还行

憨憨的马特达蒙也成了发福的中年大叔了,时间真是不饶人。Life is brutal。

20分钟前
  • 申由己
  • 力荐

麦卡锡那精英分子式的片面构想甚至可以说幻想全程带偏了整部电影乃至真实事件的严肃态度与本来样貌。他傲慢而轻视,自信却陈腐,沦为剧本的奴隶,殊不知电影早已垮塌为电视。或许从未深切关怀过任何人与群体,他在意的只有用来填塞的一个个戏剧冲突与总结性台词。

2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其实本质上还是讲亲情的片子,Bill在无意识之间把Maya当作了自己女儿,潜意识里想弥补,最后Maya哭着和Bill告别的时候我还是很难过。不会法语真的在法国不要生活了。问美国红脖州人的第一句就是,你投川普了吗?

25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三观挺歪的,一个想脱罪一个想救女,从角色动机出发他们的选择也算人之常情。父亲这个角色挺单纯的,典型的红脖子,行为模式太直太好猜了。女儿的一些行为颇有些细思极恐,那封信和自杀是不是都有做给父亲看的目的,存在利用父亲来给自己脱罪的嫌疑,女儿的角色可能更复杂更自私

26分钟前
  • 影愈者
  • 还行

# 74 Cannes# 马特达蒙亲身示范不会说法语在法国有多大的障碍,卡米尔科坦锦上添花进一步呈现即使会法语在法国办事有多大的障碍

30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挺商業也挺好看的(大概是這幾天看的其他的太難看了)地域笑話也很好玩,父親幫女兒越獄(jojo警告)➕刻板印象大亂鬥,美國人被接受的前提:“你投了川普嗎”

32分钟前
  • 心是鬆餅的獵手
  • 推荐

静水这里有好几层意思,1,代表美国(包含美式思维 美式态度等 )2,男主送给女儿的项链(一个关于真相的关键物件)。// 男主女主在一次思想冲突中,也足以体现美国和欧洲的不同,男主不在乎把什么人送进去,只要把女儿救出牢房就行。女主则认为前提是不能为了救人,就随便抓个无辜的人进去。女主为此说:去你妈的美国式。//所以,就算男女主彼此喜欢,能同枕共眠,但在精神上终归不是一类人,男主就像美国,内核里就代表就把锅给别人背了,我也要把自己人带走,偶尔内心会波澜(反省)一下,但在行动上不会犹豫。女主代表了欧洲,就算帮人,也要讲原则,讲道义。//男主的特点是有力气,有肌肉,啥苦活都能干,但他从来不看戏剧,勉强看一次也看不懂。女主是个戏剧演员,生活虽不富裕,但是精神贵族。

37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争Knox案似乎意义不大,这片的意思不在那案子,还是想说社会分裂这个大议题,宣扬包容和解的精神。类型片可以有那点言外之意,但根基还是故事本身完成的怎么样,我觉得这片还是不错的。这可能就是马特达蒙前一段上综艺说的现在好莱坞不太拍了的那种老派片子。这年头能这样安安生生仔仔细细讲故事的电影也真不那么多了。

42分钟前
  • zxygentoo
  • 推荐

那么操场案改编又会如何

47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这种剧本改编出来赚钱有点损阴德,是合法,可真不怎么正大光明。Shame on you.

50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B+】意料之外的舒适观感,集中体现在节奏上。140分钟的异乡追凶并不乏味,中途插入调转的家庭生活也不拖沓,虽说幻想成分一度让电影降格为机械模板式的电视剧,但整体叙事节奏上的圆滑饱满对一部冲奥片来讲已经足够。结尾的设计当然是另一种《母亲》,借台词表达让男主二度成为窘迫的异乡人,高效而流畅的全片总结。

53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如若只是借用Amanda Knox的案件组装,用一种窥淫式的视角来再次还原案件里的细枝末节或是其中的情理纠缠;那么归属只可能是Lifetime层出不穷的自制电影,无用且狗血。但它拒绝做这样的发展:填充之下,始终是一种波云诡谲的故事进程;以为可以重新开始的“家”,无法再重新开始的家,还有段似乎很美好的爱情以及藏于暗处的绑架…有点捉摸不定却别致。这几年被各种奇怪B级片包围的Abigail Breslin,再次交出了令人满意的表演证明自己并未被湮没,静等她的下一次爆发。

5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3.5;马特达蒙可演得太好了,Maya也很可爱,喜欢听她法国腔的英语。反倒Allison的角色有些许不真实了,不像蹲了四年大牢的。总之这是一个残酷而伤感的故事,虽然结局是好的,但没有一个人开心得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纽带极难建立,又极易摧毁。所以当这样的关系成立的时候,抓住它,珍惜它。

59分钟前
  • 米徳·苔尔
  • 推荐

3.5,这片子会进奥斯卡,水平比《聚焦》略逊一筹但技艺非常成熟。好莱坞的制作已经非常套路化了,这一部在剧本上倒是提供了一些新意,结尾的黑色幽默很棒。中段还是傻白美国人爱外国女人的故事,视角过于Americanized,以美为中心的傲慢无知就算不投床破也改不了的。

1小时前
  • 蓝詹
  • 推荐

想走温情范儿的调查系电影,但其实算是部分拍砸了,尤其是从足球赛开始剧情走向之迷惑令人咋舌,跟法国母女铺垫了一大段结果双双沦为工具人,仿佛拍了个“俄城红脖在法兰西也能吃得开”的宣传片……以及在足球场认出人来也不知是鹰眼还是真的运气好(?)麦切尔·丹纳的原声还不错。

1小时前
  • 柯里昂
  • 还行

最好的那档奥斯卡系电影。节奏太舒适了,看来只需在绝对自信的掌控力中加入一点无处安放的异乡人视角,就足以让惯常机械且空洞的好莱坞电影活起来。以及看之前真没想到几乎是奉俊昊《母亲》的翻拍。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