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战争片西班牙2008

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卡洛斯·巴登,德米安·比齐尔,乔昆姆·德·阿尔梅达,马克-安德烈·格隆丁,罗德里戈·桑托罗,弗朗卡·波滕特,卡塔琳娜·桑地诺·莫雷诺,马特·达蒙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播放地址

 剧照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2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3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4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5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6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3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4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5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6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7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8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9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59

详细剧情

  1959年,切•格瓦拉(Benicio Del Toro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与菲德尔•卡斯特罗(Rodrigo Santoro 罗德里格•桑托罗 饰)率领的游击队组织“七二六运动”终于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在古巴建立了新政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和菲德尔在治国理念上逐渐发生分歧,最终他辞去政府中的要职,并放弃家庭和古巴公民的身份,再次投入解放第三世界的战争中去。  几经辗转,切来到玻利维亚,与玻利维亚全国解放军共同展开游击队革命运动。玻利维亚总统René Barrientos(Joaquim de Almeida 饰)得知切的到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这个令人头痛的革命者……  为了详尽真实再现革命家切•格瓦拉的革命岁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用了4个小时来描绘这位传奇英雄。最终按照院线的需要,影片被分作两部分上映。本片荣获200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并获得金棕榈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斗士,但不是领袖

    街头又一次看到穿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衬衫的人,于是突然冒出再看一遍Che的想法。当然,主要目的还是想弄清楚,英雄人物数不胜数的今天,为什么切格瓦拉(下文简称切)会成为东方世界的宠儿,热血青年眼中的偶像。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于阿根廷,是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国际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个人对切的性格分析就八个字,桀骜不驯,革命到底!这样的性格注定会成为英雄,但不一定会是伟人。有人将他比喻为拉美世界的毛泽东,其实不然,他距离毛主席的功绩实在相去甚远。他有战术素养,但不得不承认,他没有战略眼光!
    缺乏战略眼光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只着眼于革命战争和土地改革,对于战后国家制度,建立什么样的政党没有明确定位。这点影片中也有体现,即切最初参加革命是“七二六运动”的一员,而并非古巴共产党。而他又是在与古巴共产党合作之后才逐渐了解斯大林主义,即社会主义。所以古巴选择社会主义,并不是根据国情确立的,而是与美资本主义的敌对关系,导致其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2,土地改革实行初期,地主阶级土地被征收,交于个体农户,同时禁止国外集团占用古巴土地资源。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摆脱了封建制度,使农业产量在短期内大幅提高。然而在刚尝到土改甜头的格瓦拉却在土改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大搞工业化。于苏联进购了大批设备,占用了大片甘蔗田,用以炼钢,采油。从而导致1962年古巴农业遇到了土改后最大的瓶颈期(当然也有自然灾害的因素)。直接导致1963年古巴政府颁布了第二项土改法,将农村资产阶级的土地全部转化为国有财产。看似是彻底消除了剥削,实质是为缓解因工业化建设而导致的农业损失。
    3,切格瓦拉离开古巴的时间,1965年。这也是古巴难民涌向美国的第二阶段。这一趋势迫使1965年9月,卡斯特罗单方面宣布允许古巴人从卡马里奥卡港离开到美国。这从一个侧面恰好反映了,此时古巴改革遗留问题依然很多,获得自由的民众却没有获得满足温饱的生活。而此时的切,却离开了古巴,转战刚果,继续着他的“圣战”。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他革命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独立?
    回过头来再看对他的评价,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个人认为有偏差,应该是人道主义革命家。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而是为自由民主而战的圣斗士。他战死沙场,以英雄的形象谢幕,而并非领袖。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特求切粉勿喷。
    最后聊聊切的扮演者: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一个被好莱坞甚至世界低估的好演员,多数人对他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长相酷似布拉德皮特,但他的演技比皮特更老练内敛。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获得小金人一座,为更多人熟知!

 2 ) 杀死切的你我!

      在我看过的电影中,这部电影不一定能够排到五星,可是我还是打了五星,因为CHE,电影最后那个士兵枪杀切的镜头,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没有过的毁灭感,切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后一个有理想主义者,现实就这样把他绞杀了。杀死他的,不是玻利维亚军政府,也不是美国中情局,是那个士兵,是那些农民,是每一个你我。生活 ,这就是残酷的生活。但我们在电脑前看完这部电影,或者在街上穿着印有切头像的文化衫以示不同的时候,我们一样地是在绞杀切。理想不是通过消费来实现的,理想需要行动,可惜,我们早已变成了侏儒。
      很想说一声, long live ,che,可发现自己早已没有了那革命的激情,也许片尾曲是我们唯一的慰藉,也是我们掩盖自己堕落的借口。
      "让我们忠于理想,面对现实。"我们早已忘记了CHE这句话,我们唯一记住的却是“在这个人类最不合理的时代。我们都被痛苦征服了。”

 3 ) 血肉之躯

  我看《格瓦拉》,觉得是个隆重的仪式,是一场对青春的漫长告别,充满了不舍。
  
 他是浪漫骑士、悲情诗人。许多年过去了,我依然爱他。但是我把对他的爱与对生活的期待剥离开了------我确信自己不会骑着摩托车去漫游;确信自己不会成为一个革命者;确信自己并不热爱玻利维亚的丛林......相较于格瓦拉的信仰,我所信仰的是什么呢?我想我的信仰不过是踏实的日常生活,还有那些依附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情感,那些潜伏在人心深处的一种向上的力量......不过,这可以说是信仰吗?
  
 格瓦拉的前半生,为自己的信仰而投入革命,成了英雄;他的后半生,还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自我流放,又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战士。萨特,这个存在主义者,这个视他人为地狱,对人性幽暗之处洞若观火的人,在评价格瓦拉时说:“切是我们这个世纪最完美的人!”格瓦拉的魅力,在于他的决绝,他的激情,他的冷酷,还有他信仰的始终如一。
  
《摩托日记》《格瓦拉,阿根廷》《格瓦拉,游击队》可以看做是跨导演的格瓦拉传。前者唯美,后两部则沉重,尽量在贴近和还原格瓦拉自己。
  
《摩托日记》记载了格瓦拉的青春岁月。我很喜欢他这段骑摩托漫游拉美的经历。他送给女友一条叫“回来”的小狗,不过经过了这次游历之后,他显然再也无法回来。
    
《格瓦拉,阿根廷》,描述的是他在古巴的胜利。这个胜利很偶然,我私下猜度,格瓦拉的出走,是因为他把这个偶然当作必然了吗?他开始迷信自己个人的力量了吗?又或者,他的出走,是对自己的流放?在影片中,他不止一次地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必不可少的。”在玻利维亚的丛林里,他对那些游击队员说:“你们现在在受苦,还可能受伤,牺牲。也可能会胜利,然后就会变成一个没用的人,这就是全部。”他的出走,是因为他感觉到自己在政治于权力中并非不可缺少的一个了吗?也许,他想去用血再写一个神话,证明他是唯一的,必不可少的一个。他做到了。
 尼采说:男人都应当是战士。 《格瓦拉,游击队》里的切,是一个战士,一个真正的男人,或许,接近于神。他被他要解放的当地居民出卖的。玻利维亚的军官对他说:“也许他们并不欢迎你。”还有一个军官骂他:“你这个古巴蠢货!”
 可是,如果他是愚蠢的,那么耶稣可能也不那么聪明。  
  
  
 他死的潦草,轻易。不过是几个不知名战士的乱枪,他们接到的指令,是别打他的脸就行。子弹扫射过来的时候,格瓦拉也不过是血肉之躯,但他却永远留在了三十九岁,留在了鲜血淋漓的青春时代。

 4 ) 悲剧性的伟大

看这电影之前,只知道切就是无数人T恤上的一个头像,对于其经历一无所知。看了电影之后,对切的认识依然仅仅只是一个大致的了解。

切之所以被后人记住,不是在于他对队伍战略战术上有多正确的领导,也不在于他取得了多大的胜利。而是因为其信念的坚定、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纯粹。上部中在古巴的斗争也没有出古巴革命领导者的“运筹帷幄、高屋建瓴”,下部中的游击斗争就更不要说了。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切在当时其实是没有什么号召力的,不然不会只有那么几十个人跟着他打游击。这也许就是其悲剧性的结局的根本原因吧。不过正是因为这个结局的悲剧性,才彰显了切作为个体的人的伟大。

 5 ) 英雄葬礼

英雄葬礼
切,已经故去很久了,今日再看那段历史,感受依然很深,很深!
深到,已经不会打字,那就转抄几句吧!
格瓦拉等人的遗骨被运回古巴后,暂时停放在哈瓦那的何塞·马蒂纪念馆内。1997年10月9日(即格瓦拉遇难30周年),古巴国务委员会发出通知,确定当月11日至17日为国丧日,并确定将格瓦拉的遗骨以国葬的规格安葬在他生前战斗过的圣克拉拉

 6 ) 1967年,切在尤罗山峡

1967年,切在尤罗山峡

峥嵘的山神追迫着他!
我的脚跟,再一次挨到了罗西南多的肋骨。
这泅潜者的孤独
已经像海一样广阔,一样澄明。

连续十年,纯洁的疯狂引领他
步向殉难地。血在漂荡、在飞!
一颗子弹,咬噬着他勒紧的意志。
挣扎着,这哮喘病发的大陆。

野草纠缠着,哑默的岩石黑色闪亮。
1967年,我的灵魂正远游于西伯利亚的冻原
……一路上布满了灰色的火星、余烬;
天空散落着,肮脏的雨雪。

一棵树支撑着他,这归于土壤的力量,
这圣.塞巴斯蒂安的孤独已经像海
一样淼茫。林枭划过阴冷的天幕
太阳在高照吗?哭泣他沉落的岛屿。

我的灵魂猝然被他痛苦的闪电打散,
那遥远的潘帕斯高原……
夏日的溪水,花茎的清香。
啊,一片黑暗,像一颗彗星向他逼近——

                     1999年

这是我写于10年前的诗,后来被改编加入诗剧《玻利维亚地狱记》结尾。

清明梦
    ——致切•格瓦拉

昨夜我代替你梦见,你曾怀抱
那印第安小女孩,
她早已长大、婚嫁,带着女儿,
仍然祈祷、唱歌和哭泣,
拿着你的红水壶接雨,在尤罗谷地。

昨夜我代替你梦见,你曾战斗
那印第安施咒的下午,
看不见的饿鸟和众天使扑翼,
幽灵们不肯转世,仍点数
自己骨殖。在雨水中,在尤罗谷地。

昨夜我代替你梦见,鼓声
仍然阵阵。我愿小声击鼓
至力竭而死。我愿是你身边的
“中国人”胡安•巴勃罗•张,
在炮轰中碎裂了眼睛,再不落泪。

是的昨夜是中国的清明,
我梦见这出卖你的美好世界,
炊烟渐升,人们播种、编织、搓下玉米,
在节日用彩带装饰曳地的裙裾,
飞行在凛冽长风里。

                 2009.4.6.
昨日下午在香港电影节看《切•格瓦拉》,
看到切被捕前一刹,突然浑身冰凉,不觉间已经泪流满面。
夜有所梦。这是早上醒来后写的诗。

 短评

比上部稍嫌纷乱

5分钟前
  • 水彩游侠
  • 还行

理想的傻样儿,死的镜头角度不错

6分钟前
  • 大麻
  • 还行

沒有了Part1裏面英雄傳記的感覺,英雄的隕落告訴我們這就是真實。

9分钟前
  • l.m.
  • 推荐

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14分钟前
  • MissXtotheO
  • 力荐

理想,现实,人生。

18分钟前
  • Arthur
  • 力荐

很好的传记片 但有些闷

20分钟前
  • ken_zhang
  • 推荐

未看完,卡碟Mark。

21分钟前
  • 乔小囧
  • 还行

男人总是沉迷女人总是想到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沉迷于革命的男人去了一个他知道不那么美丽的世界,试图把他改造为一个美丽的地方,他失败了他失败的罪魁祸首美国,他们的奥斯卡奖项上居然拒绝提名这部电影从此奥斯卡永远被我个人无视

22分钟前
  • 螃蟹|腮脖膨客
  • 力荐

没耐心看了。。。。。。

26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终于看完了

30分钟前
  • CC
  • 推荐

慢热,绝对不是我的菜。

35分钟前
  • 猱困困
  • 还行

坚定的理想主义者的终点大都殊途同归,不知道玻利维亚丛林的一声枪响,政府的官方声明会不会是这样:一小撮有组织,有预谋,别有用心的境外反动势力……

37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索德伯格这个唐三藏

41分钟前
  • Top♛Ace
  • 还行

再见理想

42分钟前
  • 沈昆莫
  • 力荐

切在这里就像耶稣一样圣洁。

43分钟前
  • 力荐

这个电影不好拍。

46分钟前
  • 浪遏飞舟
  • 推荐

感觉比上一部还要真实、残酷又诗意。《摩托日记》加这两部《切》都是极好的...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这种自己无法做到的理想主义

5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是非功败后人评。。。

53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一般了

54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还行

6分,太冗长了吧,耐心不够了。

56分钟前
  • 老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